熟读宋史,不难发现,苏轼是王安石的“头号粉丝”,但这“粉”得有点特别——专爱唱反调。

王安石二次拜相,苏轼写首《花影》吐槽: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吐槽王安石升职加薪就算了,还见缝插针“教”王安石作诗。

王安石看见满院落菊写下“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闻后马上“回敬”: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欢喜冤家”在生活中斗得不可开交。但奇妙的是,两个人在人生哲理上不谋而合。

非命之年,苏轼几经辗转突然顿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王安石则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王安石壮年所作,他没有写景,却只写塔高,重点落在自己登高后的感受。

首句中,“千寻”是夸张的手法,一寻等于八尺,一尺约三十厘米,换算下来2600多米,差不多4个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

这高度,不是说飞来峰上的塔有多高,而是说他站得有多高。

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俯瞰天下。目极万里,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这是铺垫之笔,不容小觑。

次句,引用一个典故,“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

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却说“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先鸡鸣,后日升”。

有点反常态,但另有所指。

这句虽没有直写,但能让我我们想象、感觉到他在高塔上看到的所见,这景象远超: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股旭日东升的朝气,是王安石的志向,克服北宋当下危机,一扫外部威胁,实现富国强兵。

第三句,古人总担心浮云遮日,坏人当道。但王安石偏偏“不畏”不害怕、不畏惧,从气势上夺人。

首句中说塔千寻之高,这么高目之所及,除了天下,还有蓝天还有云。晴朗天气浮云很少,最怕阴雨天气“浮云遮目”。

从这句可以看出王安石的用心良苦,但也预示了他推行新法的失败,站得太高,没有深入基层,没有实际考察,又操之过急。

尾句,可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按常理应该说“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王安石偏不,他先说果,再告诉你因;这样一来,因果倒置,诗立马上了一个档次。

最后这两句,说白了就是王安石站在千寻塔顶,内心所想,他心胸开阔,眼界高远,啥浮云都挡不住他往前看。

这句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颇为相似,却又有不同。

王之涣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是登上之感。

《登鹳雀楼》给人以奋发的力量,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胸怀、气魄和坚强意志的写照。

它读起来有味,还让人琢磨出哲理,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无数人冲冲冲。

坚持做对的事,成为自己,终会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