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郑逃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郑逃逃

未雨绸缪,曲突陡薪。——全文2613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北京时间10月15日19时许,长征六号甲(CZ-6A)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千帆极轨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除搭载的卫星外,长六甲火箭在经历上次末级碎片事件的“曲折”后,再度出发,成为本次发射的关注点之一。

图/上海航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上海航天

千帆极轨02组卫星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垣信卫星)抓总,由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格思航天)研制。

千帆星座是垣信卫星打造的大型低轨互联网星座,8月发射的01组卫星曾被媒体誉为“中国星链”大规模组网的第一步。(另有其他低轨互联网星座,常被统称为“中国星链”)

国内外星座(部分)发展变化,图源/泰伯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外星座(部分)发展变化,图源/泰伯智库

中国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宏伟计划,不仅是各省市地区出台发展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成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发展的重要助力因素。

不完全统计,可查询到的我国互联网星座计划累计数量已超过4万颗卫星。

发射的成功固然可喜,理性的思考更为难得。有不少人在关注:如此庞大的计划,中国星链们会面临哪些考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需发射数量巨大

所需发射数量巨大

这是中国星链们都要面临的问题。

千帆星座为例,垣信卫星计划2024年完成108颗组网,2027年完成1296颗,2030年完成约15000颗星座建设。

图源/DongfangHou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DongfangHour

据媒体报道,目前千帆星座按一箭18星的方式发射,未来还将拓展一箭36星、54星的发射方式。

据此,可以推算出未来6年所需要的火箭发射数量,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

图源/DongfangHou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DongfangHour

黄色:推算千帆星座每年所需火箭数量

蓝色:2020-2023年我国年度发射火箭数量

  • 2024年108星组网,预计需要6发火箭完成。
  • 2025年540颗组网,即使按照一箭36星发射,明年预计也需要15发火箭完成。
  • 2026-2027年,则累计需要发射18发火箭完成剩下的648颗组网。
  • 2028-2030年,更是每年需要发射84发火箭,以完成剩下的13000多颗卫星组网。(2025年起,均按一箭36星计算)

2023年中国总计发射火箭67次,未来6年,仅千帆星座所需火箭发射就要近300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需载荷运力巨大

所需载荷运力巨大

火箭发射数量只是一个维度,换算成载荷运力则更为惊人。

上海人民政府官网显示,上海格思航天正在为“千帆星座”打造“星工场”。

据IT之家报道,格思航天研发的可堆叠型平板卫星平台,每颗卫星重300kg。(仅作为举例参考,千帆卫星实际重量或有不同)

如按此数字,不难计算未来所需的火箭运力。

到2030年完成15000颗卫星组网,6年时间,累计需要4500吨的发射运力,平均每年750吨。

要知道,2023年我国累计发射载荷质量也不过150吨左右。对于更多更大运力火箭的需求,迫在眉睫。

本次千帆星座发射使用长六改,如不出意外,预计该火箭还将继续用于千帆组网发射,当然,前提是后续不再出现问题。

8月6日,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千帆01组星后,火箭的留轨二级(末级)发生解体,产生空间碎片,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甚至惊动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火箭可用?

好消息是,不论国家航天集团还是民营商业公司,均在开发新型火箭,以满足如此大的发射需求。

先进入到量产阶段的火箭,有机会率先分到市场蛋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发射场承接能力

各发射场承接能力

大规模星座组网发射,对于我国各个发射场的商业发射能力也是考验。即便有足够多的火箭待发,现有发射场能否满足不同类型火箭的高频次发射需求?

以2023年为例,67次发射由四大发射场完成(包含商业公司发射设施),平均算下来,每个中心约16次发射任务(实际每个发射场年度任务数各不相同)。

未来几年,如果在日常年度发射数量的基础上,加上中国星链们的发射需求,每个发射场的任务数量可能要成倍增加。(前文算过,仅千帆星座,未来就需发射火箭将近300次)

图/文昌航天发射场区域一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昌航天发射场区域一览

2024年,新建的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将投入使用。

根据媒体报道,已建成的两个液体工位具备每年32发火箭的能力(一号、二号工位规划能力各为每年发射16发)。

不过这也难以满足发射需求,何况其中的二号工位要适配19型火箭。

考验卫星生产制造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验卫星生产制造能力

大规模的发射计划背后,面临的是卫星批产的压力。

千帆星座、GW星座、银河星座、鸿鹄-3星座……国内的卫星生产制造需求未来将激增。

过去几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长光卫星、上海垣信、银河航天、时空道宇等公司,在全国各地布局了多个卫星制造工厂。

根据公开报道,每家工厂具备年产200颗到500颗不等的卫星制造能力。

我国部分卫星工厂分布,图源/DongfangHou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部分卫星工厂分布,图源/DongfangHour

假设,上述卫星工厂全都用于生产制造低轨卫星互联网,每年可生产卫星近2000颗,但这也难以满足未来10年数万颗的卫星制造需求。

何况,除了低轨互联网卫星外,还有其他类型卫星制造需求。

各地政府和卫星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拓展卫星产能。

例如,10月8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松江区商业航天和空间信息产业卫星互联网细分赛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文件提出,到2027年,全区商业卫星批量化智造能力达到300颗/年。

图源/无锡博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无锡博报

比提升卫星产能更重要的是,在卫星互联网技术上的突破,这部分内容值得单独讨论。

未雨绸缪,曲突徙薪。

几个考题也并非无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我国会有更多卫星工厂,更大的产能,更强的技术。

除上述外,中国星链们还有资金支持、市场客户、盈利收入等话题,不过那就是另的故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有作者在谈,星舰成功了,中国航天企业加减速的问题。(星舰第5飞成功!“中国马斯克们”需要加速吗?)

其实,商业航天的快与慢,其实本质在于,行业的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什么才是健康合理的“度”?

抛个话题,欢迎高手支招、畅所欲言。

参考及引用:

《为中国“星链”打造“星工场”》

https://www.shanghai.gov.cn/nw31406/20241008/39da5b8ed0bc44e3a1126de727147b71.html;

《“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一箭18星”升空》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TSL1D00511B8LM.html;

《今天,又一航天工厂落地无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554339501235057&wfr=spider&for=pc;

《外交部:中方高度重视空间碎片减缓》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558186.html;

《每年可发射16次!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竣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677885173486642&wfr=spider&for=pc;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TxjeeETF/?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69e837f3b5038983029b5cbe27482609;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央视新闻、上海航天、无锡博报、IT之家、泰伯智库及网络公开资料。

DongfangHour、李壹鏖对文本亦有贡献。

文章为作者观点,为分享有价值的观点发布,并经过排版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难以确认原始出处,请作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