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锐
排版校对 | 柯阳明
10月8日,跨界而来的金刚光伏收盘时涨停,股价达到21.30元,自8月24日以来,其股价在不到两个月内涨幅高达117%。
但,股票大涨并没有改变这家曾经的“跨界黑马”岌岌可危的经营局面。
当天晚上,金刚光伏披露公告称,下属子公司苏州金刚防火钢型材系统有限公司及苏州金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
实际上,不仅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金刚光伏自身也已进入预重整状态。
金刚光伏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营业收入只有0.52亿元,同比下降了83.58%,亏损额为2.23亿元。
金刚光伏是典型的跨界光伏者,其前身是2010年深交所上市的“金刚玻璃”。
上市之初,该公司同时拥有安防玻璃和光伏两种业务,但此后其光伏业务一直萎靡不振,产能过剩。2018年,光伏业务被公司彻底抛弃。
次年,其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查明财务造假,连货币资金也虚增,公司董监高全部受到处罚。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舆论,金刚光伏几乎走到退市边缘,此后亏损逐年增加。
2021年,从碧桂园走出来的张栋梁接手金刚光伏,其旗下公司欧昊集团成为后者控股股东。
面对光伏行业的陡然繁荣,金刚光伏创立“金刚光伏/GOLDEN SOLAR”产品品牌,重新拾起了光伏业务,并当年6月,对外宣布将投资8.32亿元用于建设1.2GW大尺寸半片超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
2022年改名金刚光伏,正式宣告变身。也是在2022年,金刚光伏再次宣布拟总投资41.91亿元建设4.8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受益于光伏市场爆发以及其自身转型进展良好等因素,金刚光伏的股价最高时涨到将近70元/股。
不过此举并未让金刚光伏走上腾飞之路,反而让其陷入泥潭。仅一年多以后,就再次出现了产能过剩。
虽然是跨界新人,金刚光伏选的却是投资成本极高、技术路线还不够成熟的异质结(HJT)电池。并且,在技术尚未成熟之时,金刚光伏就盲目扩张产能,完全错判了市场。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金刚光伏的产线表现也并不理想。2022年,公司电池产线产能为1000MW/年,但实际产量仅为208.16MW,产能利用率仅为20.82%;组件产线的产能为500MW/年,实际产量为109.93MW,产能利用率也仅为21.99%。
2021至2023年,金刚光伏分别亏损2.02亿元、2.69亿元、3.62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亏损额为2.23亿元。
另外,2023年金刚光伏高层变动频繁,管理人员极其不稳定。公司关键人员,如独立董事、董事、总经理、监事、副总经理都分别在2023年辞职。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被申请破产清算的两个公司合计占金刚光伏营收比例99%。
年报数据显示,苏州型材和苏州金刚两家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分别占金刚光伏年营收的比例为9%、90%。此外,两家公司去年末的净利润分别为-4740.05万元、-2.26亿元,净资产分别为7652.09万元、-1.97亿元,已经在资不抵债。
由于两家子公司营收占上市公司营收比重过高,因此被申请破产清算将会对金刚光伏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金刚光伏自己,也已经走到了重整的边缘。
这几年,为了经营下去,金刚光伏不得不四处借款,导致官司缠身。
2021年7月,金刚光伏向大股东欧昊集团借款3亿元,借款期限不超过2年。到2021年,公司的玻璃主业已经连续四年亏损,合计4.21亿元。
这一年,金刚光伏的账上只有7000万元现金。或许是迫于钱太紧,2021年金刚光伏在技术研发方面,只拿出了1800万元。
2019年至2022年末,金刚光伏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0.58%、48.78%、77.81%、97.16%,在2023年三季度末,甚至曾达到103%。
截至今年6月底,金刚光伏净资产为-2.24亿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流动资产约2.35亿元,流动负债则高达23.82亿元,运营资金极度缺乏。
巨额债务下,有债务人提请对金刚光伏进行重整。
今年7月,金刚光伏的债权人广州旷视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备重整价值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并申请启动预重整程序。酒泉中院批准了广州旷视的申请。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公告发出后。
金刚光伏表示,酒泉中院同意对公司启动预重整,不代表法院正式启动公司重整。即使启动预重整,后续进入重整程序前需要法院逐级报送最高人民法院审查。
截至9月30日,金刚光伏尚未收到法院关于进入重整程序的相关法律文书,公司是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不过,金刚光伏曾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如果公司顺利实施重整并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将有利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持续经营能力;若重整失败,公司将存在被宣告破产清算的风险。如果公司被宣告破产清算,公司股票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显然,留给这家曾经的“跨界黑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