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持续推动,电力系统的变革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该方案明确指出,要实施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统筹数据中心的需求与新能源资源的禀赋,推动源、荷、储资源的科学整合,开展算力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布局。这一战略国策,为包括超算充电桩在内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背景下,中电电公司研发的超算充电桩整县集群化建设模式,既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又有效解决了当前充电桩布局不均、供需失衡等问题。通过智能化的资源整合和高效的电力调配,推动县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全面覆盖,不仅优化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还为低碳经济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方向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通过提升新能源的友好性能、优化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完善智慧化调度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统的核心在于: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高效利用:确保新能源能够充分融入电力系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低碳化转型。

智能化、数据化的电力调度:通过算力与电力的协同,提升系统的智能调度和响应能力,以保障新能源在不同区域的灵活消纳。

在这一过程中,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成为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举措。通过统筹新能源与数据中心的发展需求,推动源荷储资源(即能源发电端、消费负荷端、储能系统)的高效整合,进一步提升电力与算力的协同运行水平,从而优化能源的供应与消耗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符合国家电力系统规划的技术创新

中电电公司超算充电桩的整县集群化建设,符合《行动方案》中提出的电力系统智能化、数据化发展的要求。通过算力与电力协同规划,中电电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源荷储资源的科学整合:整合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结合,形成区域内自发自用、就近供电的电力调度模式,减少远距离输电带来的损耗。这种源荷储一体化的系统设计,能够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利用率,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能源的就地消纳: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中电电实现了新能源的就近消纳,特别是在县域内,能够根据实际电力需求,灵活调配发电和储能资源,避免能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输电损耗。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对传统火电的依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降低电网负荷与提升供电稳定性:通过智能调度和算力协同,超算充电桩网络能够在用电高峰期主动优化负荷分配,避免电网过载问题。同时,通过算力对电力需求的精确预测和调度,能够确保各区域的供电稳定性,尤其是在高峰用电时段,保障充电桩的高效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破传统盈利模式:充电桩+算力的双向盈利机制

传统充电桩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充电服务费用,而中电电通过超算系统和AI技术,创新性地打破了这一单一的盈利模式。在整县集群化布局中,充电桩不仅是供电终端,还具备数据处理和储能管理的功能,形成“充电+算力+储能”的多维度盈利模式。

算力共享盈利:在县域内建设充电桩的同时,中电电在每个充电站点配置边缘计算服务器,利用空闲时段处理数据中心任务,从而实现算力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种双向盈利模式不仅提升了充电桩的附加值,还为县域内的数据处理需求提供了支持。

储能管理优化:通过储能设备的配置,充电桩能够在电价低谷期储存电能,在高峰期释放电能,优化用电成本,同时参与电力市场的调度与交易,进一步提升充电桩的盈利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中电电公司超算充电桩的整县集群化布局,不仅是对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这一创新模式通过智能调度、源荷储整合、绿色能源消纳等手段,优化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随着电力系统的持续优化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中电电的布局将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