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近期,顶尖学府北大教授的一次访谈,火爆全网!
让人意外的,不像传统专家的“谨言慎行”,她竟然连连爆出“离经叛道”的教育内幕。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4c36cb00j00slg7fe00x1d200u000k0g013m00qe.jpg)
无数家长、老师,还有学生,看完后泪流满面。
“为什么大家相信,只有刷题是有用的?”
“优质学校,就是多吃多占的结果。”
“金钱,还是一个最大的驱动力。”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b6c0aeedj00slg7ff00d1d200mx00e3g00mx00e3.jpg)
以至于网友纷纷刷屏,好担心她被封杀:
“好敢说啊!”
“这期会不会被和谐?”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de4ae719j00slg7fh00lmd200u000gfg00u000gf.jpg)
而这些,正是担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的林小英,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的惊人见解。
为什么现在的学校拼命培养“刷题机器”?
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成材方式”吗?
林小英用她在“县中学校的多年调研”、“对教育政策的深入研究”,撕开当下教育血淋淋的真相,刺痛千万家长的神经。
或许我们可以跟随她的声音,一起“深入虎穴”,寻得些许“破解内卷”之道。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99574a72j00slg7fh0005d200u0004sg00u0004s.jpg)
沉迷刷题的孩子
访谈开始,林小英谈到:
“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可以说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所以她带着许知远,回到“中国教育”极有代表性的自己的母校——长沙县第六中学。
生活在这里的高中孩子,是经过一轮轮“考试分流”筛选后,被遗弃的学习一般的孩子。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c30b18dej00slg7fj00t2d200u000gyg00u000gy.jpg)
与之相匹配的,是孩子满脸的“黯淡无光”,完全看不到一点青春期孩子该有的朝气和活力。
林小英说:“我去高三的教室里走了一圈,发现大家都在埋头。”
两边都是书、资料和题,孩子们是真的把头埋在书里面,更是一种不想和人打交道的遮掩。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031b984aj00slg7fl00qqd200qi00ltg00qi00lt.jpg)
如果说高三的孩子,已经彻底“枯萎”。
林小英在高一的孩子身上,还能看到一些“生命活力”,但等他们学到高三,等待他们的,又何尝不是一样的结局:沦为流水线上没有感情的“刷题机器”。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c9996900j00slg7fn00hdd200mt00i3g00mt00i3.jpg)
看到这里,也有网友说,哪怕市里的“高级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孩子的脸上同样晦暗,眼神同样的颓丧。
之前在网上看到杭州某中学的一张作息表,让人心头一震。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af72d51cj00slg7fo002sd200mv0104g00mv0104.jpg)
还是初二的孩子,早上6点左右起床,晚上9点结束晚自习,高强度学习13个小时以上。
初三孩子的学习时间更长,有网友说强度甚至堪比高三。
评论区的父母,也是一片叹息:
“大部分孩子神情麻木,眼睛无光。”
“原本阳光的孩子抑郁得不得了。”
“我们无计可施,才是最要命的。”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89529a4bj00slg7fo001pd200eq00lbg00eq00lb.jpg)
除此之外,假期假日补课,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就像林小英感慨的,现在的孩子,都在争夺多秒地学习。
大家就只相信一个道理:刷题是有用的。只相信一个办法,就是没日没夜的学习是有成效的。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18403c53j00slg7fp00dmd200u000gwg00u000gw.jpg)
孩子因此排斥很多眼前没有用的东西,像是音乐、美术等,无用但可以带来美好体验的事物。
当“追求成绩”成为生活的主线,不仅会掩盖孩子的其他才华,也直接斩断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bdee4102j00slg7fq0006d200u0004sg00u0004s.jpg)
丧失“做梦”的勇气
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会形成如此根深蒂固的一条逻辑链条?
也正是林小英下面透露的内幕,让无数网友捏了一把冷汗!
90年代普及的9年义务教育,让后来毕业的学生屡遭“最难就业季”,于是专家决定转型“优质教育”。
怎么做呢?本质就是“分流”。
打造一批优质学校,分配优质的资源,培养“顶尖学生”。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c8262720j00slg7fr00gwd200kr00j8g00kr00j8.jpg)
所以跨地市“掐尖”招生,并以“清、北”升学人数为主要标志的“超级中学”就诞生了。
而且,如果能拿到评选的省级示范高中,或者全国国家的示范高中,立马能得到1~2个亿的额外经费。
很多优质学校就是这样多吃多占,以及“钞能力”的驱动。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51cf25f0j00slg7fs008td200k000epg00k000ep.jpg)
而这,直接导致被分流到“次一级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早早丧失了“做梦”的勇气。
被筛选后的县中学校,学生和老师都陷入同一种“认命”的病态逻辑里。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ccb4d91cj00slg7ft00ofd200u000oag00u000oa.jpg)
很多老师,不仅会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你们都很差”,因为好学生都到市里去了。
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定义,也是从“好老师都去市里了”这种概念中衍生出来的。
所以老师觉得:自己也很差,所以只能留在这里教“差生”。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854b630dj00slg7fv0096d200ix00btg00ix00bt.jpg)
真的无力感爆表!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行为的期望,会成为他们自我实现的预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来到一所学校,将一份“最有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
结果一段时间后,名单中的孩子真的表现特别优异。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24722666j00slg7fw00f8d200jn00bjg00jn00bj.jpg)
而实际上,这份名单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是校长和老师给与的强烈期待,使他们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同样,一个孩子如果不断接收否定,就会在内心重复否定,直到有一天把它变成现实。
所以林小英看到母校高三孩子的高考目标,有“警察学院”、“湖南示范大学”等时,调侃地说:
“这一届孩子,没我们那时嚣张。”
“我们那时什么事情不敢想?”
“也不会觉得没上一中,人生就完蛋了。”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31b9d480j00slg7fx00k1d200u000g3g013700l0.jpg)
而县中的孩子,连“做梦”都变得胆小而保守。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a64c57ecj00slg7fx0005d200u0004sg00u0004s.jpg)
灌木也能成乔木
现实很无奈,也许我们暂时脱离不了当下的教育体系。
但作为父母的我们,至少可以提前觉醒。
林小英自己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当外界都在夸赞开放外向、口若悬河的孩子时,她却从小就是一个害羞含蓄的孩子。
“上课不敢发言,害怕大家一起讨论,被人指责情商太低。”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84de5fb3j00slg7fy00bzd200g000eqg00g000eq.jpg)
但后来的一次经历,让她豁然开朗。
她原本被灌输的常识是,灌木就是比乔木矮,它们是很容易区分的。
但有一次她走在林子里,却发现灌木长成了乔木那么高大,“映山红长得一个树那么高,炸裂式地开放。”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16/af4b61d1j00slg7g0010cd200u000u6g00u000u6.jpg)
植物学家都没法定义植物该怎么长,外界的评价体系,更没法限定一个孩子应该怎么活。
“有些东西就按照自己的心性来就好了。”
也许,你看家里的孩子处处不顺眼:学习一般,内向寡言,甚至还有些自暴自弃,但请给他们多一点点的时间和耐心。
就连领跑无数人的北大教授林小英都觉得:
“教育如果是个万米赛跑,读到高中,也才跑了100米。”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漫漫的人生长路上,孩子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开出一朵独一无二的花。
如果您的孩子厌学、抑郁、沉迷手机价值观偏差、亲子关系紧张欢迎添加老师,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