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需防蚊,警惕登革热!

夏秋季,正是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节,特别是到了秋天,蚊子叮咬人的现象甚至比夏天更甚。近期,我国周边国家及广东、云南、深圳等地登革热病例流行多发,西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前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应积极了解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做好防护。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DEN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广东、云南、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生活和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有登革热发生,应考虑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

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三红”: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此外,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指示,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防蚊是预防登革热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我们需要做到:

1、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上使用驱蚊液等;

2、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可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

3、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过久;

4、定期清理积水可以有效减少蚊虫数量。包括脸盆、花盆底盘、水生植物等要及时倒水换水;室外的露台、坑洼等积水,要定期疏通、平洼填坑,必要时可投放杀虫剂;

5、如果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情况;

6、返回本地后,做好自我监测,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及时就诊。

注意:如有前往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工作者请注意防蚊防虫,近期跨境跨省旅游回来出现高热不退症状者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