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柳沟龙头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十大孔兑”水系治理沙盘
河长制公示牌
铺设沙障
护岸工程
西柳沟入黄口生态廊道工程护坡工程
平铺式沙障
张云飞(右三)介绍“十大孔兑”水系情况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黄河“几字湾”上,一项绿色奇迹正在上演——“孔兑”变通途。
曾经的“孔兑”,或许是荒芜与险阻的代名词。然而,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10月9日,“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在鄂尔多斯市启动,10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以西约50公里处的西柳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共同探究当地拦沙入黄的“治理密码”。
曾经的西柳沟,河水浑浊,两岸草木稀疏,每逢雨季,洪水肆虐,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威胁。如今,坡上面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的“鱼鳞坑”,沟底则是一个个“柳谷坊”。
“鱼鳞坑”与“柳谷坊”是多年来在水土保持治理中总结出来的典型做法,作用不可小觑。
“西柳沟是黄河一级支流,属于季节性山洪沟,蒙古语称作‘孔兑’。在达拉特旗境内共有10条,俗称‘十大孔兑’。”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张云飞指着面前的沙盘说,西柳沟就是其中之一。
他告诉记者,过去,“十大孔兑”造成该段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凌汛期河水出岸经常发生,严重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大孔兑”包括毛不拉孔兑、卜日嘎斯太沟、黑赖沟、西柳沟、罕台川、壕庆河、哈什拉川、母花沟、东柳沟、呼斯太河。这些河流流域总面积达820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十大孔兑”携带的泥沙曾8次堵塞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段“地上悬河”的直接制造者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
“在‘十大孔兑’中,其中西柳沟是山洪灾害最严重的一条,山洪一来,耕地、棚圈都冲毁。同时,还将大量泥沙带入黄河,造成淤堵……”张云飞说。
为了实现“十大孔兑”的华丽转变,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展了河道清淤、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多项工程。经过科学治理的不懈努力,达拉特旗在“十大孔兑”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分类施策,治理模式不断优化,对‘十大孔兑’一条一条把脉问诊,精准施策,开方治病,最终形成‘十大孔兑’一河一策近中期治理方略。”张云飞介绍说,在上游丘陵区,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采取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种植柠条“系带子”,山沟建坝淤地“穿靴子”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生态环境。
另外,中游风沙区的治理则采取“南围北堵、中间切割”的策略,通过设置人工沙障和建设防护林草带,有效防止了沉积沙进入河道。同时,引洪放淤工程的建设,不仅减少了入黄泥沙,还为当地农业提供了肥沃土壤。
下游平原区的治理重点在于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新建堤防工程和加固现有堤防,提高了区域防洪体系的安全性。此外,蓄滞洪区的启动和黄河滩区的整治,也为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流域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也是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拉特旗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说,通过多年治理,达拉特旗共完成小流域治理4041平方公里,“孔兑”沟道内建成淤地坝合计350座,初步形成了从梁峁到底线的立体防御体系,治理成效明显。
经过当地政府和广大居民的不懈努力,西柳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日,记者站在西柳沟河岸,映入眼帘的是清澈河水涓涓流过,两岸河畔草木青葱。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让西柳沟从昔日的隐患之地变成了如今的生态福地。
“日常中,我们加强了对西柳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生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如今的西柳沟,不仅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王利军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科学治理,达拉特旗在“十大孔兑”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最新数据显示,通过综合治理,达拉特旗的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13年的3739.62平方公里减少到2022年的3479.1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58.15%。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科学规划的结晶。
黄河奔腾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西柳沟的成功治理,是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鄂尔多斯人民充分利用黄河的馈赠,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他们植树造林,让绿色的希望在“孔兑”两岸蔓延开来。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抵御着风沙的侵袭。同时,还致力于改善“孔兑”的交通,曾经崎岖难行的道路,如今变成了平坦宽阔的通途。桥梁横跨“孔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睿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