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艺术作品依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而不是靠炫技见长。中国美术馆在对“美在新时代”展览进行总结时这样写道:这些艺术家无不底蕴深厚,在中国画、油画中,都体现出正大、至刚、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质。回顾中国绘画的历史,流传至今的为社会所广泛热爱和崇尚的艺术,无不以此精神为核心,因为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所在。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展览精选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近现代名家大师的作品200余件(套),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到21世纪初百余年的历史。该展览是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的一部分。
“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充分利用中国美术馆丰富的典藏资源,辅以国内其他收藏机构的重要藏品,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展览,包括“江山多娇”“人民的形象”“万卷河山”“走向西部——我们新疆好地方”等。作为系列展览中的一部分,“美在新时代”展览旨在梳理晚清至21世纪中国近现代绘画史,呈现百余年中国美术传承的脉络,宣传和展示主流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尽管没有当代艺术那种炫目华丽,本次以回顾经典为主题的展览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火爆效果,展期内首个双休日,参观人数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
此次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国家级美术馆的身份,为新时期的艺术创作确立基调,也为广泛的艺术收藏和爱好者树立了时代的典藏标杆。艺术收藏需要以一套既定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典范为范式,典范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过去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对历史进行书写来实现的。一个民族或社会的艺术传统是通过书写历史和艺术收藏活动发展和传衍而来的。“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就起到了建立标准和树立典范的作用。
在艺术创作领域,关于未来艺术如何发展的讨论由来已久,一些不断追求自我突破的前卫艺术家走上了小众化的探索之路。对新方向的尝试并无不可,然而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夺人耳目而进行浮夸、生硬的艺术表演和概念阐释,那恐怕便是将艺术带入了一个狭窄的胡同,因此而远离了滋养艺术活力的丰富土壤。
回想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展“石渠宝笈特展”曾经引发长达14小时排队以及万人“故宫跑”的观展“盛况”,以及近期“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受到的关注,可以看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在慢慢释放出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家中的艺术家,在选择创作之路时,不能抛弃已有的传统,传统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资本。
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相反,恰恰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传统才得以续写和实现。对历史的梳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线性发展的眼光,认为艺术史的发展总是以新的形式和风格代替旧的,历史便在这种新旧风格替换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另一种方式则是将艺术史的发展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新创形式视为风格发展的根源,原始风格经过复制、再制、简化和转化,衍生出新的风格。这种原始风格一旦产生便不会消失,而是在这个衍生体系中继续衍化滋生出新的形式和风格。在艺术史的演进过程中并非是旧的风格被新的风格所替代,而是潮流和品位的改变使得一种风格在某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回顾艺术的历史,似乎第二种梳理历史的方式更恰当地解释了传统和创新,经典和传承之间的关系。正如“美在新时代”展览所展出的那些艺术家,其中有对艺术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的晚清艺术家赵之谦、何绍基,民国初年的海派艺术家任伯年、吴昌硕,还有从传统中开拓出花鸟、山水、人物画创作新路的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等;以及融合中西艺术创作传统,并为新中国艺术教育开宗立派,建立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还有吴作人、吴冠中等,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思想和审美元素,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在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无一例外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绘画的学习和创作方式分为摹、临、仿、造四种,摹是指对视为典范的原作进行原封不动地拷贝;临是指对原作进行模仿,并要求这种模仿尽量接近原作的形式和画法;仿则是指创造性地模仿,在仿的过程中画家追求的是神似而非象形;造则是指没有模仿对象,画家进行独立的自我创作。
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对历代经典作品的摹、临、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何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中国画家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方式来学习绘画的,在完成了对绘画技能娴熟地掌握之后,开始进行自我风格的探索和尝试。传统典范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为画家提供专业技法训练的原型,画家一旦完成了对各种经典的绘画方法的熟练掌握,便如同拥有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在进行独立创作时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艺术元素,并结合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创造出既富有内涵又有创新精神的作品。
这种建立在对经典作品的模仿和学习之上的中国绘画传统与西方传统艺术再现自然的理念截然不同,当然师法自然在中国绘画创作中亦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师法自然往往是与师法古人密不可分的。这些绘画传统的产生往往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关,也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
优秀的艺术作品依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而不是靠炫技见长。回顾中国绘画的历史,流传至今的为社会所广泛热爱和崇尚的艺术,无不以此精神为核心,因为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所在。
(作者系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孔达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