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陈温福
本书的主编刘艳、王琦曾经是沈阳农业大学的校报编辑,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整个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激情年代。她们编辑的校报创新性地记载了当时沈农诸多师生人物的故事,让建校初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印迹的沈农人物生动地展现在后人面前。曹诚英先生就是她们从史料中挖掘出来的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四十多年来,她们从未间断对曹诚英先生各种史料的收集,包括文稿、诗词、各种档案资料,以及学生、朋友和同乡学者的各种研究与怀念文章。在2012年《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汇编成的这部《寻找曹诚英》,真实、精准、生动地还原了曹诚英先生的学者风范。
作为沈农的毕业生,特别是作为曹先生任职过的沈农农学系的毕业生和教师,我愿意为此书作序,呈上一份诚挚的敬意。
读了这部书,让我想起了建校初期为沈农打下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大学精神底色的一代老先生们,也是我的老师们。除了曹诚英,还有陈恩凤、毛宗良、章守玉、徐天锡、杨守仁、吴友三、赵仁镕、张际中、张季高等沈农建校初期的17位教授。他们大多出生在殷实家庭,都曾有过留学经历,内心承受着不同文化的撞击,对改变积贫积弱旧中国的愿望更为深刻。复旦农学院的师生一起,响应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号召,不讲条件,三个月内就搬离了繁华的上海,来到寒冷的东北。在沈农建校初期,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改变祖国农业落后面貌的决心,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以东北资源环境、东北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在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东北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使得沈农在国内农业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从曹诚英先生新中国成立前的诗词文稿可以看出,她历经战乱,颠沛流离,挣扎在病弱求生的窘地,这使得她对新中国充满了渴望和信任,为改变祖国面貌而奉献的决心更加强烈和深刻。从棉花研究转向东北马铃薯丰产研究,曹先生为东北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更重要的是,曹诚英那一代老先生们在捍卫科学方面,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遗传学科学术争论中,曹先生在校报上写文章,组织学术讨论,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专业的胆识和学者的坦诚坚持真理。沈农老一代学者为我们塑造出的学术创新生态和科学精神,是我们沈农发展的深厚基础和丰厚滋养,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一代人面临一代人不同的问题,一代人也面临一代人不同的挑战。我们这代人有能力有机会把搜集到的史实记录下来,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为后代人留下真实完整的资料,这是责任,也是使命。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一代人踏着前人的脚步,传承着沈农最优秀的基因和血脉,永不停息地推陈出新、赓续发展。愿每一位翻开这部书的人,都能从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的人生历程中汲取营养,以更从容的方式贡献社会,自洽人生。
2023年夏于沈农
2015年3月28日,陈温褔与作者刘艳、王琦合影 (右起吕杰、李天来、陈温福、刘艳、王琦、刘广林、王继成)
序言作者: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家、生物碳专家。1987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陈温福院士也是我社出版的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超级稻诞生记》主人公之一。
本书是在2012年版《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一部新书。两部书出版间隔12年,但对曹诚英的寻找,从1983年到2024年,已历时41年。40余个春秋的寻找,沈阳农业大学曹诚英的后辈、安徽绩溪曹诚英的故里旧亲及相关文化学者,找到了曹先生5篇学术论文,8篇随笔散文,11封信件,50篇诗词和32篇纪念文章。这本书堪称当今收录曹诚英遗稿之最。
这些翔实的史料、真实的细节记述和清晰的人生轨迹描摹,还原了一位女学者的时代形象。循着本书的脚步,读者会看到中国现代学人尤其知识女性不屈服于命运,矢志报国、顽强搏击的一生;也会感受到本书编者、后辈学人历40余年,于吉光片羽间追寻南北,对一代女农学家挚爱与景仰的深情。
本书主编刘艳,198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曾任农业部科技司副司长、安徽省滁州市副市长。 王琦,1978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曾任《新农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
图文提供:张 旭
图文编辑:汪 茜
图文审核:田 强 张 旭
图文终审:赵长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