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0日,心理医疗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上线。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支持 哔哩哔哩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支持 哔哩哔哩出品

看完第一集《惧》,网友们对其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很治愈,也有人觉得失望:“躯体化的表现呢?药物的治疗呢?”

来自豆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豆瓣

诚然,纪录片无法窥见真实生活的万分之一,也无法呈现精神疾病完整的治愈之路。

但从第一集《惧》的两个故事里,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很爱孩子的父母,为何让孩子感到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悠扬对着镜头说:我很想生一个光明正大的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因为被幻想中的「诺德」指引,在校出现自残行为而停学在家。悠扬无法抗拒「诺德」对自己的控制,但当她出现自杀想法,向父母倾诉时。

爸爸说:你别跟我说,你气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说:不要想这个,想更光明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远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过程中,妈妈问:什么情况下会有这样(自杀)的想法?

悠扬说:没有情况,就是突然。

妈妈说:不会的,你想了,你不由自主的想了,你赶紧给它调整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女两人进行家庭治疗时,悠扬的回应是: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悠扬恐惧的也许是:事事要求做到完美的母亲和永远无法拥有的「完美」。

而悠扬妈妈的「完美主义」可能来源于从未得到自己父亲,即悠扬外公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之前,即便悠扬已经生病,她依然向女儿索求肯定:我做得还不够吗?

当女儿表示「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她说:父母是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扬妈妈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上一代给她的「父母是天」精神烙印,会成为悠扬身体和心理上真实的伤痕。

幸运的是在故事结尾,悠扬妈妈发现了关系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扬妈妈值得被尊重。

她不仅在女儿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一时间开始积极学习精神医学、心理学知识,还跳出了过往自己曾遭受过的「打压、评判、控制」泥潭,用科学的诊疗方法、勇气、决心和爱,为家庭蹚出了一条新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

把「人体捐献卡」作为18岁生日礼物送给自己,靠着「希望捐献出完整器官」拉住自己不实践极端行为的悠扬,一直有着、从此有了拉住她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样善良的奋力救赎自己的悠扬,当然也值得更有力的关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抑郁症20年的懿晨,会用四种语言介绍自己的小Olu。这些毛绒玩具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懿晨小红书分享

她会带着它们去看音乐会,自称是玩具的妈妈,称她的另一半是玩具的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懿晨小红书分享

她在片中诉说的一件事,兴许能解释她为何这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曾经无数次地反思过,为什么因一件「小事」记恨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懿晨的伴侣说:她很少肯定我。

懿晨也反思说:我虽然不喜欢家人对待我的方式,但还是不可避免的把它带到了伴侣身上。

懿晨伴侣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懿晨因此产生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联想着:

正是这样敏锐、善良的懿晨,才会把「没有保护好玩偶」这件「小事」反复咀嚼,回想那些细节和画面,一次次把它在记忆里刻画得更生动。

最后选择成年后「好好保护」它们,保护小时候那个无助、无力的自己。

懿晨妈妈在得知懿晨抑郁时,说出了那句几乎所有抑郁孩子的父母都会说的话:我竭尽全力爱她,为什么她还抑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在得知「玩偶剪碎事件」后,第一时间向懿晨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当然也会好奇,这样一个片中通情达理的妈妈,为什么会做出剪碎孩子玩具这样的「暴力行为」呢?

一切并非无迹可循。

暴力的种子,兴许埋藏在更上一代的暴力教育方式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在外公的暴力处置下成长,在野蛮生长的时代里,还没来得及治愈自己,就猝不及防地将暴力「不自知的继承」,把伤害加诸于幼小的女儿。

妈妈仍能透过玩偶,看到背后幼小的、成年的、本来的懿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诟病纪录片只选择通情达理的好父母,完成电视剧般的合家欢结局。

小红书网友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网友分享

也有患者说,看完她们的美好结局,感觉自己更苦了。

小红书网友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网友分享
小红书网友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网友分享

令人欣喜的是,有人说,这些治愈故事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小红书网友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网友分享
小红书网友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网友分享

纪录片中蔡亦蕴医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从物质匮乏的时代成长起来,生存需求尚且要全力以赴满足,何谈精神心理健康与爱的追求?

我们幸运的生在了物质丰富的时代,才发现吃饱穿暖之后的需要,是对爱和精神世界丰富的渴求。

于是,父母缺少精神心理知识的迷茫的「爱」与真正的「爱」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被看见、被学习再到被广泛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像真实生活中患者的治愈过程一样,从看见、到接受、再到寻求治疗最终踏上漫长的、曲折的、挣扎的治愈之路。

懿晨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帐号上,也分享了她从因为病耻感主诉「睡眠障碍」开始抑郁症治疗,到若干次治疗方案的更替,再到多次质疑自己,最终与抑郁和平共处的历程。

非常有价值的分享,建议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懿晨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懿晨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

没错,从「被看见」「病耻感」「我承认」「去就医」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我们应该感谢有家庭极其勇敢的愿意把问题呈现在镜头前,有出品方(B站)愿意关注精神疾病,有专科医院(宛平南路600号)愿意专业支持,共同来让大众「先看见」精神疾病的真实状态

它不是装的,不那么可怕。

但它需要到专科进行治疗,更需要家庭支持。

作为从业机构 ,安忻同样期待着「了解、理解与爱」出现的那一天。

审核医生:李真(主任医师、中美结构式家庭治疗师、广州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

文内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来自bilibili哔哩哔哩出品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截图,版权归出品方所有。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