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英| 成都市新津区花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成都市首批小学领航校长、成都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

成都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新津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新津区“三八”红旗手

成都市新津区花桥小学在特色劳动“小厨房•大学问”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指导儿童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通过“花小厨房”进行项目展示。通过系列性的劳动微项目学习,破解了劳动课程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不仅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有利资源,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还实现了有深度的学习过程,助力儿童劳动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儿童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儿童的劳动素养。项目式学习则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将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儿童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析项目成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式学习突出真实情境,立足儿童素养,将其融入劳动课程,可以破解课程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新津区花桥小学地处乡村,学校积极探寻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和创新点,依托乡土乡情,营造劳动场景,引领儿童在“学习花园”中开展劳动微项目研究,沉浸学习、深度思考、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劳动素养。

“学习花园”里的劳动微项目学习,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实施劳动课程,就预示着将课程带入真实的生活,教学过程需要拓宽劳动实践场域,构建完整的实践情境。学校校内有一处空地,为了解决儿童无处可野炊的现状,我们决定在此处建设野炊基地。在这里,大自然触手可及;在这里,学习无处不在。

学校将建设任务分配给5.1班的孩子们。深感责任重大的孩子们以“怎样建一所我们喜欢的野炊基地”为驱动问题开启研究之旅。现场测量、查阅资料、点子征集……基地效果图爆燃全校:名称——学习花园;形状——五色花瓣;功能分布——烹饪区、种植区、养殖区。任务继续产生:怎样修砌符合烹饪区实际情况的灶台?学生观察自家灶台,学校请来农民大师指导行动:灶台定点、灶门方向、烟囱位置到灶台形状,孩子们全程参与。“眼见百遍,不如动手一遍”,通过共同劳动,五台圆形土灶逐一呈现。搬石头、挖土、种菜、栽树……一个又一个任务被顺利完成。教师将美术课搬到室外,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孩子们的创造力在灶台、小石头和轮胎上肆意挥洒,作品让人惊叹不已。

“学习花园”建设工作,运用项目式学习向儿童提供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在问题的驱动下有目的地学习知识技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实践者与创造者,教师成为合作实践者与指导者,进而实现从“讲授”到“建构”的转变,很好地解决“知识”和“实践”脱节等问题,使课程与教学指向核心素养。

“学习花园”里的劳动微项目学习,

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有利资源

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必要进行的跨越学科边界、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而实现认知拓展建构和问题有力解决的行动。《义务教育课程文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花园”建成后,劳动微项目“小厨房•大学问”应运而生。学校以厨房为阵地,以美食为对象,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儿童生活能力。“小厨房中的数学世界”:学生对中国人均膳食营养摄入统计塔进行分析;通过问卷绘制统计图,设计菜品种类;制定采购明细表和支出条形统计图,为小组控制成本保驾护航。“当厨房遇上语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八大菜系;合理分工及操作提高做事效率,培养合作能力。

真实的劳动场景和体验,让孩子们不再无从下笔。指尖飞舞的“美味”:美食不仅出自灶台,还出自孩子画笔下、巧手间。丰满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做工,让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垂涎欲滴。教师实施“探-学-教”路径,各小组通力合作共同制作了一顿饕餮盛宴。烹饪是一种统筹方法,是一种亲子沟通,烹饪更是一种生活所需。“小厨房•大学问”劳动微项目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劳动课程面临的问题,实现了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花园”里的劳动微项目学习,

实现有深度的学习过程

项目式学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最终成果上,更体现在成果形成的过程中。直达结果,就没有真实而深度的学习与迁移;只有出力流汗,就没有体现劳动深层次的内涵。认知劳动知识,形成劳动观念才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

6.1班“家乡有好物,我们为‘黄辣丁’代言”项目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来到新津餐饮界龙头企事名店——“胖大姐”黄辣丁渔庄,现场采访女企业家“胖大姐”通过“黄辣丁”发家致富并将其做大做强的人生故事。借助互联网平台,了解“黄辣丁”的营养价值、饲养条件及烹饪手法,构建对食材的全方位认知体系。最终借助“花小厨房”,通过小组合作将“黄辣丁”进行华丽变身——制作成兼具色香味的美食。通过项目学习,孩子们不单了解新津美食“黄辣丁”的知识,还深夜领悟到了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之间的关联。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学校还提倡每个班的微项目集中展示完后,都要开展反思复盘活动。通过复盘引导学生反思美食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可迁移性,了解成果对自己、他人产生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体会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和品质。

“学习花园”里的劳动微项目学习,

有助于儿童劳动素养提升

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是素养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在以往的情境中具有足够的学习力,能在新情境中迅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新情境进行判断和问题解决。简而言之,这种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桥朵朵”家周未要接待一批客人:有日常饮食清淡、血糖指数偏高62岁的爷爷;有饮食不规律时有胃痛且一直在服用降血压药的大伯;有营养过剩、一爬楼梯就气喘的的哥哥;还有挑食的妹妹……

4.2班的孩子们在情景目标的驱动下开始项目学习。首先通过小组合作,查找上述人群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和相关危害,把食材进行分类整理。运用思维导图整合信息,通过激烈讨论争辩解决食材搭配的矛盾。同时,按照任务分工在家练习食品烹饪,同步进行文字记录。蔓坷分享到:我将菜籽油倒入锅中,顿时油珠四处飞溅,我吓得后弹三步,可当我鼓起勇气靠近灶台时,只见油锅里冒着烟,手上的小水珠这时候也来捣乱,不合时宜地滑进锅里发出劈里啪啦的声音……语言文字充满烟火气,文字表达具有生活味。逸阳这样描述:我将洗好的土豆紧紧拽在手里,先削去厚厚的一层皮,接着取出菜刀,右手紧握菜刀,左手捏着土豆,尽量使刀平稳,小心翼翼地切起来。“咦”,这刀子怎么回事呢?这土豆怎么还打滑呢?整段文字生动又有趣!最后,通过全班合作,孩子们在“学习花园”烹饪了一桌符合客人饮食要求的餐食并成功进行项目展示。这一案例向学生提供真实劳动情景,调动其认知、动作与情感,知识技能得到施展和运用,劳动素养得以有效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自立之能力,获事物之真知,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花桥小学特色劳动微项目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让儿童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并将研究结果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发布的真实而有深度的学习与迁移的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来源 | 《天府教育·行知纵横》栏目:生活教育

审核| 李清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376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