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检测即不可传播”(U=U)这一声明自2016年提出以来,成为全球抗击HIV的重要科学依据,极大减少了对HIV感染者的污名化。该概念指出,HIV感染者只要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并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通常低于200拷贝/mL),其通过性接触传播HIV的风险几乎为零。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艾滋病协会(IAS)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权威机构均支持这一声明。
然而,在中国的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中,对U=U的准确认知仍然不足。2024年9月7日,AIDS and Behavior在线发表了一项题为“Low Level of Accurate Knowledge of 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 (U=U)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Challenges U=U Achievement in Chengdu, Southwestern China”的研究。该研究对2022年3月至5月期间成都的497名MSM群体进行了调查,发现仅23.4%(116/497)对U=U有准确认知。此外,63.2%的参与者报告了多个性伴侣,37.4%报告了安全套使用不一致,15.7%在性行为中使用药物,76.1%在过去六个月内接受了HIV检测。
在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中,影响他们准确了解“不可检测即不可传播”(U=U)概念的因素包括:在性行为中使用药物、过去六个月内是否接受过HIV检测、对HIV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自己感染HIV风险的感知。研究显示,要在成都的MSM群体中实现U=U目标,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广U=U,应该优先考虑的干预策略包括:提供针对高风险行为(如群体性行为和药物使用)的健康教育、在HIV检测服务中加入U=U的相关信息和咨询服务,并鼓励MSM群体与伴侣分享U=U的知识。
虽然HIV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很多进展,HIV的流行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2016年提出的“不可检测即不可传播”(U=U)概念,帮助减少了对HIV感染者的污名,改善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并鼓励更多人主动进行HIV检测和治疗。U=U现在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的支持。提高中国MSM群体对U=U的认知,对于减少污名、促进HIV检测与治疗以及实现U=U目标仍然至关重要。
参与者描述
该研究共有610名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其中504人完成了调查。497名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30.6岁(标准差=9.5)。56.5%的参与者有男性伴侣,高于已婚女性(11.9%)和单身者(31.6%)。44.3%的参与者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86.9%报告性取向为同性恋。过去六个月内,2.6%的参与者患有性传播感染(STI)。U=U准确认知率为23.4%(116/497)。
在过去六个月中,参与者的性角色分布为:36.4%为插入方,29.8%为接受方,22.3%为两者皆有。63.2%有多个性伴侣,37.4%使用安全套不一致,15.7%在性行为中使用药物,8.3%与HIV阳性伴侣发生性关系,7.4%参与群体性行为。76.1%的受访者在过去六个月中进行了HIV检测,56.5%(281/497)为频繁检测者。在378名检测者中,52.9%仅进行了机构检测,27.5%仅进行了自检,19.6%两者皆有。
表1. 参与者的背景特征、性危险行为和HIV检测
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可靠性系数)为:社会支持(0.889)、预期HIV污名(0.830)、内化同性恋恐惧(0.836)和HIV相关知识(0.715)。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25.6(满分40),预期HIV污名为24.8(满分35),内化同性恋恐惧为36.0(满分55),HIV相关知识为6.9(满分8)。未来六个月感染HIV的感知风险平均得分为2.4(满分10)。
“不可检测即不可传播”知识的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
人口统计学特征:失业或退休的个体(ORu=0.49,95% CI: 0.26–0.89)相比全职或兼职工作者更不可能准确了解U=U。其他因素如年龄、种族、教育水平、关系状态、收入、自我认同的性取向和性传播感染历史与U=U的知识无显著关联。
性风险行为:过去六个月内使用药物的参与者更可能准确了解U=U(AOR=2.57,95% CI: 1.52–4.35)。参与群体性行为的男男性行为者(MSM)也更可能准确了解U=U(ORu=2.14,95% CI: 1.06–4.30),但控制其他变量后该关联不显著。肛交角色、多重性伴侣、不一致的安全套使用或与HIV阳性伴侣的性行为与U=U知识无显著关联。
表3.性危险行为,艾滋病毒检测,以及社会行为措施
对男男性行为者U=U准确认识的影响在中国成都
HIV检测:过去六个月内接受HIV检测的参与者更可能准确了解U=U(AOR=2.38,95% CI: 1.33–4.27)。自我检测者相比仅接受设施检测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准确了解U=U(AOR=1.77,95% CI: 1.03–3.04)。
社会行为指标:在社会支持、预期HIV污名、内化的同性恋恐惧与U=U知识准确性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关联。拥有U=U准确知识的男男性行为者(MSM)在社会支持、预期HIV污名和内化的同性恋恐惧方面的均值分别为:24.7±9.2(vs. 25.9±8.7)、25.3±5.0(vs. 24.6±5.2)和36.4±7.8(vs. 35.9±7.4)。
“不可检测即不可传播”知识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中,有四个变量与U=U知识的准确性显著相关,包括:性行为中的物质使用(ORm=1.96,95% CI: 1.13–3.41)、HIV检测(ORm=2.07,95% CI: 1.14–3.77)、HIV相关知识(ORm=1.41,95% CI: 1.14–1.74)以及对HIV感染风险的感知(ORm=1.11,95% CI: 1.02–1.21)。
表4.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者准确U=U知识相关成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结
在这群年轻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男男性行为者中,U=U知识的准确性普遍较低,这对实现U=U目标构成了重大挑战。准确了解U=U的促进因素包括参与性风险行为(如群体性行为和性行为中使用物质)、感知到高HIV感染风险、高水平的HIV相关知识,以及在过去六个月内接受HIV检测(尤其是自我检测)。此外,作者强烈建议通过公共渠道和各类关键利益相关者在中国推广和传播U=U的信息,特别是公共医院的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组织中的男男性行为者同伴教育者。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307895/#full-view-affiliation-1
主编微信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