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继续讲《资本金融学》。今天我们讲一个金融衍生品:SWAP,中文名叫金融互换。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它,但你可能早就已经在生活应用过它的原理了。
比如学生时代,我们都有自己擅长以及不擅长的科目。如果你发现你某个同学的长板,比如数学吧,刚好是你的短板。而你擅长的语文,又是他的短板。那么,你们俩会不会互相替对方做作业,达成一个双赢结果呢?
对,这种取长补短,互相交换优势的方式,其实就是互换的基本原理,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是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论证比较优势的。他说,假设有一种产品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但A国生产这个产品更优势,而B国处于不利条件。那么这个产品就应该由A国来生产,因为它能提供更低的价格或更好的质量。而B国应该放弃在这个领域和A国竞争,转而聚焦于自己有优势的产品。
只要每个国家都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双方就都能从中获益。这是专业化分工,带来了资源配置上的好处。大到国家贸易,小到公司运转,理论上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去进行分工协作,都能带来更优的结果。
互换机制,其实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而且金融互换的起源,也和跨国贸易有很大的关系。
1.金融互换是怎么来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球有很多跨国公司,基本结构是母公司待在祖国,而分公司则派驻到各个国家去发展业务。
这时,跨境转账就成了一个问题。假如子公司要从母公司贷款怎么办呢?当时各国的外汇管制都比较严格,跨境转账很困难。而且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刚解体,汇率波动很大,跨境转账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为汇率一波动,支付成本就可能会急剧上升。
例如,一家英国的母公司,想要给在美国的子公司转账130万美元,它了解到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是1英镑等于1.3美元。所以,母公司预期自己只要转账100万英镑,子公司就可以将它换成130万美元。
但是汇率是在波动的。等钱到了美国以后,有可能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从1英镑=1.3美元,变成了1英镑=1.1美元,也就是英镑对美元贬值了,这时子公司手上的100万英镑,实际上只能兑换成110万美元,比预期少了20万美元。这个价差,实际上就是亏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