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熊逾格

编辑/子夜

IPO迟迟没消息,围绕毫末智行的猜测越来越多。

近日,《21汽车·一见Auto》的一则报道引起业界热议。报道称,多方独立信源证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期在内部暂时叫停毫末智行港股IPO,推迟的原因可能是毫末智行当前无图NOH量产效果未达预期,对于股东来说并非上市最佳时机。

对此,毫末智行方面回应,消息不实。随后,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亲自下场辟谣,称“毫末智行没有暂停赴港IPO计划,仍在进行中”,并表示具体IPO时间应该在2025年。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图源毫末智行微信官方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图源毫末智行微信官方公众号

毫末智行的资本化进程,持续牵动着业界神经。今年2月、4月,毫末智行分别完成了B1轮、B2轮融资,其中B1轮融资为2024年首起自动驾驶融资案,为连续两年投融资下滑、陷入寒冬的自动驾驶产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连线出行》关注到,2021年,毫末智行曾向媒体表示,计划在2023年实现科创板上市。2023年7月底,有消息称毫末智行转向寻求2024年在港股IPO,随后被官方辟谣。

迄今为止,毫末智行尚未提交过上市材料。

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或将迎来奇点时刻,新能源车企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毫末智行自己的判断中,“中国高阶智能驾驶搭载率将达到70%,高级别智能驾驶将成中端车型标配”。然而,距2025年不到两个月的当下,毫末城区NOH功能仍未开启全量推送。

彼时,毫末智行的上市之路能够顺风吗?

智驾围斗,毫末城区NOH仍需“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驾围斗,毫末城区NOH仍需“突围”

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智驾行业共收获29起投资案,金额达到125.66亿元,较去年同期涨幅明显。从技术落地角度来看,2024年被称为“整车智能驾驶元年”,是智驾技术量产落地竞争的首个“舞台”。

开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纷纷开启城市NOA“攻城掠地”,战火围绕开城数量、“无图”能力激烈比拼。3月,华为在全量推送无图城区NCA领航功能;4月,蔚来全量推送NOP+城区路线;7月,理想、小鹏相继全量推送无图智驾功能。据不完全统计,华为、小鹏、小米、极越等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已经实现或承诺2024年底前完成城市NOA全国覆盖。

此外,在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浪潮下,各家新势力纷纷举办发布会跟进,宣布自家技术路线及落地进展。

反观毫末智行,在去年11月第二代城市NOH智驾产品的发布会后,尚未召开过技术发布会,或公布城市NOH落地新进展、新计划。

毫末智行“双百计划”,图源毫末智行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双百计划”,图源毫末智行官网

当前,毫末智行城市NOH功能尚未展开全量推送,其在2022年、2023年初透露的城市NOH计划“2024年落地100城,2025年实现100万台装机量”“2024上半年落地100城,到2025年完成更大规模全景落地”已经显得有些保守。

今年3月,毫末智行CEO顾维灏曾表示,“端到端一定是未来很重要的方向,但它不会这么快到来,我认为还是需要几年的发展”。后续报道显示,实际上毫末智行的端到端团队在今年上半年才成立。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图源毫末智行官方微信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图源毫末智行官方微信公众号

半年多以来,毫末智行更多的关注点在两轮融资上。

2月22日,毫末智行获得成都武侯发展基金融资超亿元人民币;4月23日,毫末智行获得九智资本、湖州长兴3亿元融资。对于两笔融资,毫末智行均表示将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投入。

然而,毫末智行当前的最新技术进展已经显得不再亮眼。

2023年,毫末智行曾凭借业内首个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三款千元级别智驾产品HP170、HP370、HP570赚足眼球,今年,这三款产品已经陆续进入交付状态。

2024年,前有押注智驾解决方案的百度Apollo发布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后有华为、地平线、大疆等供应商不断瓜分行业新项目。

当基于一块英伟达芯片的端到端技术成为浪潮,“无图NOA”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标配,毫末智行“重感知、轻地图”、“去掉激光雷达”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一直以来标榜的“中国自动驾驶量产领军者”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从估值来看,毫末智行已经部分失去早年通过上述技术叙事树立的想象力。2021年,毫末智行在A轮融资中估值超10亿美元,晋升科技独角兽;如今,参照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毫末智行的估值为78亿元,排名1051位。‌

“实干家”魏建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干家”魏建军,

对毫末智行的要求不低

于内于外,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都是对毫末智行最有话语权的人。天眼查显示,层层股权穿透后,毫末智行最大股东为持有34.9601%股份的魏建军,也即这家公司的实控人。

在毫末智行成立之初,魏建军对其寄予厚望,希望毫末智行能够成为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自动驾驶技术浪潮中的“杀手锏”。尽管被称为“中国版Crusie”,毫末智行却显得更加独立,被赋予创业公司一般的艰苦环境与自主权,广泛吸纳头部智驾人才。

2021年,来自百度智驾业务部的16年老将顾维灏出任CEO,“长城嫡系”老将张凯、甄龙豹以及来自华为的侯军,担任毫末智行董事长、CIO以及COO,组成当前的“毫末四兄弟”。

毫末智行高管团队,图‍‍源毫末智行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高管团队,图‍‍源毫末智行官网

在这样的阵容下,2021年中,毫末智行成为国内首家转向谷歌Transformer架构的智驾公司,早于特斯拉在当年带来的“BEV(鸟瞰图)+谷歌Transfromer”技术启蒙,在日后城市NOA的主流架构上率先起跑。

另一方面,长城给予毫末智行的支持只多不少。

2021年9月,顾维灏公开表示,“长城本身就是一条很粗的腿”,连续数年销量100万辆,预计在2025年卖到400万辆,“为什么不把长城服务好?”

彼时,毫末智行便喊出“中国自动驾驶量产第一名”的口号,而事实上,截至目前毫末智行HPilot智驾系统落地车型超20款,据官网信息,这些车型全部来自于长城汽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建军自然对于毫末智行有着更高水准的要求,而当后者无法满足期待,长城便会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今年3月,长城汽车传出消息,引入端到端智驾供应商元戎启行作为智驾合作方,今年计划落地三款车型;近日,智驾供应商Momenta也传出消息,已获得长城端到端方案的一个车型定点。

长城追逐智驾技术已久,自2020年便提出咖啡智驾“331”计划,期望在2023年成为智驾领导者。如今,在智驾浪潮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长城智驾的声量越来越不起眼,信奉“实干”的长城掌门人魏建军有些“坐不住”了。在智驾能力展示上,一个明显的信号是,魏建军亲自下场站台。

魏建军发布长城魏牌蓝山智驾全新版,图源魏建军视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建军发布长城魏牌蓝山智驾全新版,图源魏建军视频号

4月,魏建军亲自首次下场直播,展示长城汽车魏牌蓝山无高精地图城市NOA功能;8月,长城魏牌蓝山智驾全新版上市,魏建军在演讲中称:“长城的智驾完全有资格排在第一梯队”。

据媒体报道,这款展现长城汽车智驾水平的车型,背后的智驾供应商并非毫末智行,而是元戎启行。显然,由于毫末智行在城区NOH落地、端到端技术落地上的进展缓慢,蛋糕的一部分已经被分走。

要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上市,

毫末智行至少要让长城“满意”

成立至今,毫末智行共完成6轮融资,公开融资金额超16亿元。

除去长城汽车作为大股东完成的天使轮融资,毫末在后续几轮融资中获得过美团、首程、高瓴、京西、中银等众多机构青睐,并在今年获得成都、湖州两地产业基金的加持,称得上“资本的宠儿”。

毫末智行至今融资历程,图源天眼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至今融资历程,图源天眼查

如今,在长城开始寻求外部供应商的背景下,毫末智行失去的恐怕除去“靠山”,还有一并的“光环”。从这方面来说,当下绝非毫末寻求上市的好机会,而是急切需要证明自身实力的攻坚期。

2023年4月,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透露,毫末智行已与3家主机厂签订定点合同,项目已在交付中。今年4月,据《晚点Auto》,毫末在2024年新获得两家主机厂合同,其中包括一家头部主机厂的量产订单。

然而,上述项目至今未传出新进展,结合当前毫末智行智驾落地情况,同样指向这家公司在2024年NOH落地计划上可能的不顺。

时隔六年,魏建军重现新车发布会,称魏牌蓝山把他“惊到了”,认为端到端智能驾驶在蓝山的推出,标志着长城汽车的一大进展。魏建军本人对于端到端的认可,以及对于长城智驾最高水平的确认,无疑压缩着毫末智行的生存空间,也驱动着后者向新趋势进军。

据《21汽车·一见Auto》,毫末智行正在大力招人,以追赶端到端浪潮,量产无图城市NOH,开放高端岗位多达十余个,职级在H4级以上,作为对比,毫末智行CEO顾维灏的职级为H7级。

《连线出行》关注到,在招聘网站上,毫末智行招聘岗位多达128个,工作地点分布于保定、深圳、北京。其中月薪5w以上,要求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岗位达到19个,这些高端岗位主要集中于算法方面。

毫末智行招聘高端岗位,图源BOSS直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招聘高端岗位,图源BOSS直聘

想要在上市之路上顺利前行,毫末智行必须克服数道难题,展现更多说服力。

首先,毫末智行需要证明自身智驾实力,在智驾城市NOA竞争中展现技术优势及落地水平,给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其次,毫末智行需要更有想象空间,在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路线的火热下,给出业界期待的新叙事与前景;最后,毫末智行需要完成在长城车型之外的落地,由第三方客户、市场完成真正的检验。

这些挑战恐怕同样是魏建军希望看到的。如果说长期以来,毫末智行的课题之一是,摆脱对长城的依赖。当下,对于毫末智行的困境,更清晰的表述恰恰相反:首先要让长城汽车“满意”。

(本文头图来源于毫末智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