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一经播出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收视率一度飙升至0.84%。今年10月14日,《农耕探文明》继续播出,掀起新一轮的探索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守护古老的杨梅树?岭南的荔枝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又是哪种“神秘力量”在提高莲子的收成?《农耕探文明》系统展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与创新成果,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独特智慧与现代意义。

万物有灵,彼此守护,共同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人的辛勤耕作,又为这片丰饶的土地注入了华夏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万物互为「搭子」

农作物们的生长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依赖,互为「搭子」,在共同的生态系统中实现共生共荣。

以浙江仙居的杨梅树为例,茶树无疑是它的最佳「灵魂伴侣」。杨梅树根系浅,茶树根系深,种植在一起不仅不会相互争夺资源,还能通过固土和松土实现生态互补。

江西广昌的莲与泽泻也是一对经典的「共生好友」。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们便发现,泽泻作为水生植物,是莲的最佳伙伴。

而在广东茂名,荔枝树则拥有一位「忠实保镖」——平腹小蜂。这种外形酷似蚂蚁的小蜂,对荔枝树的天敌——荔枝椿象有着致命的杀伤力。

农作物对当地农人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们还深刻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浙江仙居,杨梅鸡是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酸甜的杨梅与嫩滑的鸡肉完美结合,成为每年杨梅季必不可少的美食;在江西广昌,通芯白莲不仅被称作「莲中珍品」,更是被家家户户端上餐桌,熬制成了清甜的白莲粥,滋补又养生;而在广东茂名,荔枝酒则成了许多节日中的珍贵饮品,甘甜的荔枝与陈年美酒相融合,赋予了快乐更多的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植物与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构建了相互协作的生态网络,维持了自然界的平衡与繁荣。这种以互惠共生理念为核心的传统智慧,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还维护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农业文化的活态传承,是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从古老的耕作方式到现代智能化的生产技术,始终与时俱进。

农业文化的活态传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今,依旧有许多地区保留了传统农具的使用、古老的种植与采摘方式。在广东,农人采摘荔枝时,会在一根竹竿顶端用一段两头尖的竹片端固定形成一个X形,这种看似简单的传统农具却具备极高的使用性,既能精准锁定枝条,还可以减少采摘对果树的损伤。

在江西广昌,制作通芯白莲子的宝贵技艺依然在莲农们手中代代相传。手中轻巧旋转的莲蓬,在手指的施力下,莲子如婴儿般从母体中脱离,开始它们独立的旅程,也为后续的去壳工作做好了准备。在明代,广昌本土诗人黄中淡用「垂首劈莲子」形象地描绘了莲子去壳的技艺。先民们将纤薄的刀片巧妙地嵌入一块木板,制成「莲刀」,轻压在莲子上,向前一推,莲壳便在翻滚中绽开缝隙,而内里的莲子依然保持完好。随着莲子展现出润洁如玉的内核,制作通芯白莲子的灵魂工具「通芯签」即将上场,它可以轻柔而精准地穿透莲子,顶出那一丝微苦的莲芯,使得通芯白莲保持清甜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维护这些传统技艺,确保它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继续生生不息,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区参与和科技支持来实现这一目标。将古老的智慧传递给未来的世代,不仅让这些技艺在中国大地上持续生长,也使其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化农业与生态和谐的双赢

在《农耕探文明》里,从经济、文化到生活习俗,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不仅成为了地域的象征,更见证了历史与现代、自然与科技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享用到品种丰富、口感极佳的荔枝,离不开农技专家们多年来的精心培育与科学养护。从品尝发现新风味,到进行DNA采集,再与种质资源库比对,判断是否为全新品种,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耗时七到八年。而新品种能否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离不开农人与农技专家的悉心照料。诸如「荔枝省力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航喷药」等先进技术,以及日新月异的设备与养护系统,正成为荔枝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农技专家们多年来的实验与栽培,优化了荔枝的育种技术,使得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持续创造出更优质的农产品,传承并发展了荔枝这一传统作物。

在仙居,杨梅、茶叶、鸡、蜂,默契地形成了共融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种养系统”:杨梅和茶混栽有助于增强系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调节等;仙居鸡则充满活力,承担着系统里的“杀虫”和“施肥”任务;勤劳的“园丁”中华蜂为系统内蜜源植物授粉,增强了系统环境内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不同生物特性的契合与互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实施轮作、休耕和生物防治等生态农业措施,古老的农耕智慧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还能保护杨梅树的健康,从而构建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仙居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平衡发展指引了方向。

因此,在《农耕探文明》中,我们已然看到了一个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念下,既保留农业文明的传统智慧,也融入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走向双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号结语

中华文明立足于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天地万物,皆相辅相成,正如人依赖于土地,土地也因人的耕耘而丰饶。农业是人与自然的默契对话,在日升月落之间,彼此互助共生。千百年来,农人们不仅从大地中汲取养分,更以智慧与勤劳回馈自然,推动着这一方水土的生生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农耕探文明》带我们走进那些充满智慧的农业传承,唤醒了我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恩。人与万物共生,万物与人相互依存,正是这一循环往复的关系,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和创新,成就今天的文明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