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夫人,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一位史书有传、叱咤风云的巾帼女英雄。

她的一生中有两大功绩:

第一:扶持丈夫至曾孙四代人主政州权,建立了不凡的业绩;

第二:以58岁高龄,跋山涉水远征抗倭,抵御外辱,立下显赫战功,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瓦氏夫人能够掌管一方政权已实属不易。

然晚年时为了抗击入侵的日寇,捍卫国家主权,又以58岁高龄代曾孙挂帅出征的壮举,更是让人称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公祠供奉的瓦氏夫人像

并未替父从军,30岁时夫遭生父毒杀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1497年,壮族人,今广西靖西县人,父亲岑璋,是世袭的归顺州土官,多智略,通诗文,精兵法。

岑花聪明伶俐,自幼就随父学诗练武,且身强体壮,几十斤的长矛在她手中轻如棍条,她的瓦氏双刀及长矛,所向披靡。

长至十五六岁时,许配给了广西田州的土官岑猛为妻。

婚后夫妻俩恩爱有加,常常一起练兵习武,切磋对决,排兵布阵,钻研《岑氏兵法》中的兵学、阵学、武艺和谋略等,这使得二人的武学和兵法都与日俱增。

得益于岑花的辅佐,岑猛主政田州期间,政绩显著,势力日强。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岑猛的日益强大却为其带来了杀身之祸——被奸人诬告造反。

为此,岑猛以布帛写血书,陈述自己绝不会反叛朝廷,并派儿子亲送血书以表忠心,谁料儿子在半途中竟被奸人射杀。

为势所逼的岑猛奋力反抗,由于寡不敌众,走投无路的岑猛只好去投奔岳父岑璋。

而岑璋在奸人的层层威逼下,为自保,不得已毒杀了女婿——岑猛。

由于岑猛在治理田州十几年间,保境安民,多有建树,深得民心,因此他被冤杀后,田州大乱。

朝廷遂派王阳明前去平叛,后经调查得知,岑猛是为势所逼,并非反叛。

为此,王阳明上报朝廷为岑猛伸冤,还奏请朝廷让岑猛的长孙岑芝,承袭田州土司,岑花辅政田州。

然而当王阳明写奏章呈文上报朝廷时,认为岑猛与岑花同宗同姓通婚,有违朝廷“三纲五常”的伦常,再加上在壮语中,花与瓦同音,遂将岑花改为了“瓦氏”。

此时,瓦氏年仅30岁,一边精心抚育幼孙岑芝,一边还亲自管理田州的政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国难当头,以58岁高龄代曾孙挂帅出征

自明朝建立以来,长期困扰朝廷的是“北虏南倭”。

“倭”,是指自元末以来横行于东南沿海的入侵者,由于其中日本人居多,故称“倭寇”。特别是明嘉靖中期,倭患异常严重。

彼时的明朝,由于重北轻南,废弛防守,平时不操练,军官不掌兵,招募的兵交由太监管理,导致军队没有战斗力,国防空虚。

而早已觊觎我国富庶江南的日寇,则屡屡趁机入侵东南沿海,到处烧杀抢掠,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瓦氏夫人的孙子岑芝,在海南抗击倭寇时不幸战死,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岑大寿(4)岁和岑大禄(1岁)。

深明大义的瓦氏夫人,来不及悲痛,又担起了管理田州政务和抚育两位曾孙的任务,她召集流亡人口,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安定社会秩序,政绩斐然,赢得了族人的爱戴和拥护。

第二年,即1554年,日本倭寇徐海部、陈东、叶麻部、洪东冈等部联合起来,大举入侵江浙地区,嘉兴、崇明、苏州、崇德相继沦陷,东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朝廷却束手无策。

国难之际,奸臣竟提出“倭寇十难”的奇怪谈论,不敢抵抗,使倭寇倍加猖獗。

特别是盘踞在苏州到松江一带的倭寇,不断向北推进,很快就逼近了南京。

在这严峻形势下,时任兵部尚书兼抗倭总督的张经,深知明军无能,由于他曾总督过两广军事,深知广西壮族土司官兵勇敢善战,于是上书朝廷征调田州等地俍兵出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经画像

当朝廷诏书来到田州时,家族上下反对出兵,因为此时的田州正处于困难时期:

一是因为田州土官岑芝,出征海南战死未满一年;

二是因为新任田州土官岑大寿、岑大禄幼小不能带兵。

但瓦氏夫人却力排众议,以58岁高龄向张经请缨,亲自挂帅代曾孙出征,并以超出应招两倍的兵员,开赴前线。

瓦氏夫人的英勇慷慨,令张经深为所感动,授予其“参将总兵衔”,让她率俍兵出征。对此在《调狼兵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田州俍兵4100人,女侍从40余人,战马450匹,将领:瓦氏夫人,麾下战将钟富,黄维等24员,瓦氏曾孙、田州幼主岑大寿、岑大禄两兄弟随征。归顺州862人,头目黄虎仁;南丹州550人,头目莫昆;那地州590人,头目罗唐,东兰州750人,头目岑褐,共计6873人。”

在瓦氏夫人的率领下,经过5个月的长途跋涉,于1555三月上旬,到达浙江海防第一门户金山卫驻防,成为各路客军中首先到达抗倭前线的部队。

在抗倭前线,瓦氏夫人运用《岑氏兵法》,率领俍兵勇猛杀敌,十出九胜,表现出色,结束了当年抗倭明军“战无兵法”的历史,消灭了大批倭寇、立下显赫战功,成为了当时的抗倭常胜将军,在整个抗倭战争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王江泾之战”中,瓦氏夫人受命从金山卫出海口,尾随进犯王江泾之敌堵住倭寇退路。

这一仗歼敌1900余人,取得了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嘉奖,被诰封“二品夫人”,故称瓦氏夫人。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土司的遗孀,瓦氏夫人在东起上海,西至浙江嘉兴府,北从江苏昆山,南到金山卫、方圆数百里的广阔战场上力战群倭,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打了10余胜仗。

尤其是“大战王江泾”,“血战漕河泾”,打败了作恶多端、不可一世的倭寇,解救了深陷水火之中的江南百姓。

关于血战漕河泾,张鼐在 《吴淞甲乙倭变志》是这样描写的:

“群倭围瓦氏数匝,杀其家丁及头目钟富。瓦氏挥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夺关而出......"

其中的惨烈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瓦氏夫人以58岁高龄代曾孙出征,爱国忠心、明月可昭。她英勇杀敌、浴血奋战所展示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弘扬和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

无疑,她的这一壮举在江南人民心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江南人民对瓦氏夫人无比崇敬,他们又是唱歌谣,又是编戏曲,又是研习瓦氏武功,传承着瓦氏夫人的爱国情怀。

时至今日,在左右江一带,民间还流传着瓦氏夫人背小孩打仗的故事。

落魄士人回乡奋笔疾书,以“瓦氏夫人”为原型创作《雌木兰》

众所周知,花木兰的事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要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民歌的传唱,然而对于她的姓氏,可谓是众说纷纭,有说她姓魏,有说她姓朱,还有人说她是复姓木兰.......

直至明代徐渭创作的杂剧《雌木兰》问世,木兰才得姓为“花”,才有了今天的《花木兰》。

徐渭,浙江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20岁就中了秀才,不仅在诗文、戏剧和书画等方面独树一帜外,而且还是一位精通兵法、在军事谋略上具有独特创见的智囊,是与解缙、杨慎并列的明代的三大才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渭画像

尽管徐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仕途却不顺利,自20岁考中秀才后,连考8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胡宗宪临危受命,出任直浙总督,主持抗倭斗争。

此时的徐渭已蜚声江南,又因写了许多抗倭诗文以及对战事分析到位的文章,受到了胡宗宪的欣赏。

为抗击倭患,胡宗宪重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多次邀请徐渭,甚至礼贤下士亲自去请,终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了自己的幕府之中。

这让一介寒士出身的徐渭,对赏识自己的胡宗宪忠心耿耿。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为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徐渭不惜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提出破敌的方略,对胡宗宪的影响极大。

对此,在《明史.列传.徐渭》中有写: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汪直,皆预其谋。”

经过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明朝的海疆终于恢复了平静,东南沿海一带才得以安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562年,胡宗宪因受到弹劾,最终下狱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宪的死令徐渭深感痛心,怀着对奸臣的痛恨心情,落魄回乡的他开始奋笔疾书。

得益于“花瓦兵能杀倭”这一江浙地区的民谣,徐渭受到启发。

再加上徐渭在为胡宗宪做幕僚时,由于亲身参加了抗倭战争,曾多次近距离地目睹了瓦氏夫人,挥舞双刀冲锋陷阵的战斗场面,内心非常敬佩这位来自广西少数民族的“妇人将兵”。

于是,他以瓦氏夫人为原型,并将原本有名无姓的“木兰”冠以“花”姓,将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成了戏曲《雌木兰》,不仅开创了《木兰戏》的先河,还为后世木兰戏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北京剧作家李燕,史学家李景屏,也一致认为徐渭笔下“花木兰”的生活原型,就是瓦氏夫人。

结语

可令人遗憾的是,因奸人当道,不久,朝廷就下令止征俍兵,就这样,在江浙抗倭前线奋战了9个月的瓦氏夫人,于1556年初含恨回到了田州。

不久,历史上第一位壮族女将军、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终因积劳成疾,于当年夏天在田州走完了她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年仅59岁。

提笔至此,@想说:

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一生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有担当的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命运及发展有着终极关怀之情。

因此,当倭寇入侵,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国难当头的严峻时刻,想必任何一个有担当、有志气的中国人,只要有机会都会想杀敌报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