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其实诗词更能展示一个人的胸怀和性格。阅读开国大将黄克诚为数不多的的诗词作品,更会感觉文如其人。

黄克诚以勇于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而被誉为“骨头最硬”的开国大将并载入史册。

正是他的刚直不阿,铮铮铁骨,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的共产党人本色,才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上,黄克诚被撤职五六次。但每次事情过后,都证明他并没有大错。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直抒己见,因为不肯明哲保身放弃真理去说违心话,结果被扣上“反党分子”的帽子。随后被撤销职务,受到不公正对待。

庐山会议上蒙冤被撤职后,黄克诚大将虎落平川,声名赫赫解放军总参谋长一度也只能赋闲在家。在一首题为《自况》的七律诗中,他坦荡直白地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乌纱更自由。

蛰居矮舍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这首《七律》里,最能表达黄克诚豁达的大将军胸怀和乐观心态的,当是“摘掉乌纱更自由”,“蛰居矮舍看世界”,“吃喝穿住不发愁”几句,因为这几句不仅句句写真,而且句句质朴无华,非常形象到位。而“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两句,则饱含一定寓意,寄托了大将军对国家和人民的希望和担忧。

当然,也可以把“摘掉纱帽更自由”这句,理解为黄克诚大将对“官本位”看得不重,但对于一名毕生有奋斗追求的革命家来说,如果只是过着“吃喝穿住不发愁”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悲哀呢?

当然,黄克诚所关注的并不是他个人的命运,而是当时形势下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他当时所能做的已经只剩下了“但愿”,但愿的就是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期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史料记载,黄克诚大将一生曾遭受过十次批斗、数次撤职,其中典型的就有五次。前四次都与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有关,而最后一次,却是因为不赞成毛主席那一时期的政策思路。黄克诚对领袖忠诚拥戴,但不迷信,不盲从。他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直言不讳,敢于批评,也恰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最宝贵的精髓——实事求是。

历史上,黄克诚既是享誉军内外的大将军,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一样情感丰富。身处逆境之中的黄克诚常常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更难忘记养育自己的老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年代的黄克诚)

一天深夜,黄克诚在梦里见到了母亲。与母亲说话时,母亲责备他多年不回乡,已经把她忘了…。

早晨醒来,黄克诚心情很不平静,他沉吟许久,提笔写下了一首题为《梦母》的七律:

梦归故里看亲娘,亲娘见我惊倒床。

欲哭无泪望穿眼,欲言无语思断肠。

面沉怒色示指责,为何更早不还乡。

自古忠孝难两备,孩儿扪心愧对娘。

这些直白细腻的诗句,催人泪下,很难看出自一位大将军之手。此时诗中的的大将,就是一个普通的儿子,特别那句“孩儿扪心愧对娘”,则质朴地表达了作为儿子投身革命忠孝难以两全的愧疚。“欲哭无泪望穿眼,欲言无语思断肠”这两句也足够经典,它把天下所有母亲思念儿女的情形描绘到位了。

黄克诚大将家人回忆,黄克诚闲暇时一直喜欢写诗填词,但由于战争年代环境险恶,它随写随丢,留下来的不多。至今仅存一首题为《思亲》的七绝,是1937年他为怀念前妻所作。四句诗是:

大雪纷飞冻难支,衾单炕冷晓更迟。

长夜不眠忆往事,铁石征人也相思。

据传,黄克诚和前妻结婚仅数月就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他怕耽误了妻子青春年华,就写信让她改嫁。妻子比较通情达理,她根据丈夫的建议,便改嫁本村另一青年,哪知一年后因难产而死。黄克诚为此一直很内疚,用诗词记下了自己“铁石征人也相思”的感受。

1961年三四月间,黄克诚被撤职后的情况有所改善,毛主席同意她离京去南方走走看看。他考虑自己的现状,为了避嫌,没去家乡湖南而改赴浙江。一路走来,看到大跃进的后遗症已逐步得到治理,心情很是高兴,随即填了一阕题为《临江仙·游灵岩寺》,词:

石峰如笋环寺立,两涧合抱东行。春水隆隆如雷鸣,扰人惊夜梦,倚枕听涛声。

壮丽江山人民有,亿众锐意经营。但祈国泰民安平,从此皆盛世,再无巨变生。

这首词的风格依旧,直白易懂,他前一半写景,后一半抒情。“壮丽江山人民有,…从此皆盛世,再无巨变生”,几乎毫不隐晦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希望。

1965年9月,黄克诚被降级下派到山西任副省长。他来到太行山下高平县时,不禁触景生情。

高平县是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黄克诚回忆:“1939年,彭德怀从延安到晋东南,我到平顺去接他,就是在高平地区接到了彭德怀。那时,我们在一起研究部署对日寇作战和反国民党‘摩擦’,他是何等意气风发···,此时念及,不胜怅惘。”

在这年,彭德怀也已被中央派往大西南领导三线建设,黄克诚遂以《忆彭德怀》为题,填了一阕《江城子》,词: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隔阻,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嵋岗。

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

直到这时,黄克诚也不避讳自己与彭德怀的战友深情。他这首《江城子》词,把二人心照不宣的情义和当年的战地生活情景跃然纸上。再联想两人当时的共同境遇,令人感慨万千。

有史料介绍,彭德怀曾对黄克诚有过救命之恩,但黄克诚本人却是在多少年以后再次落难时才知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6月 黄克诚与彭德怀在机场)

1931年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正酣之际,时任红三军团第3师政委的黄克诚在火线上接到命令,要他立即赶到军团政治部。到达后,政治部肃反委员会负责人递给他一份名单,严肃地对他说:“这份名单上的人,是被供出来的‘AB团’分子,要立即抓捕归案,押送肃反委员会接受审查。”

黄克诚一看名单,上面列的人大多是第三师中英勇可靠的基层干部,其中有两名连指导员,还是他到第三师后亲手培养提拔起来的,此时正在前线浴血奋战。黄克诚无法相信名单上的那些人会是“AB团”分子,便以他耿直不阿的性格立即据理力争,还担保名单上的人没有一个是“AB团”分子,希望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

然而,肃反负责人严厉地说:“你是入党多年的党员,又是师政治委员,应该懂得如何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更清楚违犯肃反纪律的责任和后果。”黄克诚自知再说啥也无济无事,便愤怒地转身离开。

在赶回部队途中,黄克诚已决意设法保护名单上的那些同志。几天后,肃反委员会的人不见第3师的“AB团”分子押送来,就一再严厉的向黄克诚催问。黄克诚思来想去,最后大胆决定秘密通知名单上的同志暂时隐藏躲避,等过了这阵风头之后再说。

当时正处于反“围剿”的紧张战斗期间,战事频繁。到了打仗的时候,黄克诚便派人通知在躲藏的干部各自回到部队带兵参战。战斗结束,再马上躲藏起来。但是半个月过后,此事终于被肃反委员会察觉,有两名连指导员被肃反委员会派人抓去杀害。黄克诚得知,当面怒斥肃反委员会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黄克诚的抗命行为,已经引起了肃反委员会的不满。现在又来为“AB团”分子鸣冤叫屈,自然不会被容忍。肃反委员会不容分说,当即下令将黄克诚扣押“审查”。

正当肃反委员会决定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的罪名将黄克诚处决时,军团长彭德怀得知了情况,他火速从前线赶来,要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由于彭德怀的干预,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是,他的3师政委职务被撤销。

彭德怀做的这件“刀下留人”的事,黄克诚当时并不知情,事后也没人提起此事,包括彭德怀本人也从来没有对黄克诚说过。

因此,当1959年庐山会议上黄克诚被批判时,有人说他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是为了报当年的“救命之恩”,竟使得黄克诚莫名其妙,不知此言何所指。经过有关人员在会上的“揭发”证实,黄克诚才总算得知当年之所以没有被肃反委员会杀头,原来是彭德怀救了自己的命。

黄克诚在晚年时说:“我和彭德怀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性格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

“文革”中的1967年,黄克诚再因彭德怀的牵连被抓起关入“牛棚”。他照样泰然自若,他以《纪实》为题写了一首七律,抒发此时的心境:

无端入狱亦寻常,且把牢房作学堂。

日习楷书百余字,细研经典两三章。

粗粮淡菜情偏好,板床薄褥睡也香。

尚有闲情觅闲趣,斗居旋转乐洋洋。

黄克诚大将的这首《七律》与他在1959年蒙冤后写的那首七律《自况》内容很接近。文字同样真实质朴,看得出他在磨难中的革命乐主义精神依然在闪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晚年,黄克诚在复出重新工作并担当重任要职后,更是以实事求是的鲜明态度,以敢于捍卫真理的巨大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坦诚地讲出自己的真话。

1980年11月,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我们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