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史不会忘记,70年前,正是张云鹏先生、王劲先生和他们的同事们,在青木河畔用勤劳的双手孜孜不倦地探寻历史遗迹,第一次掀开了屈家岭遗址神秘面纱的一角;屈家岭人更不会忘记,正是她和她的同事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不求回报的坚守和付出,才让屈家岭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给予了在建设中国农谷的征程中的屈家岭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自信。他们对屈家岭文化的不懈研究和探索正是新时代对厚道勤勉精神的最好阐释。
1954年冬,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我和已故的程欣人同志配合我省跨钟祥、天门、京山三个县的石龙过江水库水渠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古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大多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国营五三农场附近的屈家岭村后已开挖的水渠两侧的断面上,首次发现了不同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厚胎彩陶的,薄似蛋壳的蛋壳彩陶等的文化遗存。这一重要发现上报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后,北京当即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伯鸿和张云鹏先生来湖北,在水渠屈家岭段工程线上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此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时,已是年底。异年(即1955年春),张云鹏先生带领我省考古工作人员,对暂停施工的屈家岭段干渠工程线路上,发现蛋壳彩陶等新石器文化遗存处,进行了抢救性的小型发掘。水渠改道将遗址保护下来。
屈家岭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场景(1956-1957)
1956年夏,张云鹏先生又来湖北,开始以探索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的学术课题,对荆门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学术性的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我在幸自始至终参加了前后两次的考古发掘。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历时半年多。考古学文化是研究物质文化的学科。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提示的陶器组群,是一支以蛋壳彩陶小碗、蛋壳彩陶小杯、橙红陶喇叭彩陶形小杯、彩陶壶形器、盂形器、双腹鼎、双腹碗、双腹豆、大陶锅,彩陶纺轮、陶塑小动物等器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由于这类文化遗存,在水渠工程线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有发现,分布有一定范围。已符合考古学文化定名的要求故以其最先发现地的国营五三农场屈家岭村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京山屈家岭》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本考古学专著。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屈家岭文化下层,发现了一支早于屈家岭文化以薄胎黑陶为主,迥异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中厚胎黑陶的文化遗存(是夹炭陶在烧造技术上不如龙山文化先进)。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长椭圆形石斧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梯形石锛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有较多的石斧、石锛(其中不乏大型石斧和石锛),与许多有穿孔的石铲和石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出土有较多的石箭鏃;从而得知,屈家岭文化氏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活动为经济来源的原始氏族。屈家岭遗址晚期文化遗存中有大陶锅、陶甑等炊器和大口深腹陶缸和小口高领深腹陶瓮等盛储器,以及其晚期文化遗存的房屋建筑上,遗存的500多平方米的红烧土中,羼拌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稻谷壳获知,其种植水稻的农业收入量是十分可观的,经中国农业学院丁颖专家鉴定,屈家岭文化先民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原始稻谷中的粳稻,这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的水稻也是长江流域发现原始水稻和第一个古文化遗址。遗址里出土的不少已经腐朽的兽骨与陶塑红陶小动物中的陶兽,和大量的石箭镞说明,狩猎是其辅助性生产。出土的腐朽兽骨中可辨认出的有猪、狗的骨骼,遗址里也曾出土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加之出土的陶塑红陶小动物陶羊、陶鸡表明,屈家岭文化氏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已随之发展了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敞口矮圈足蛋壳黑陶杯
以蛋壳彩陶、双腹器等为特色的屈家同岭文化是一支地域特色较强的考古学文化。
比较突出的是屈家岭文化的饰彩艺术运用范围广泛,不仅在生活用器中有彩陶杯、彩陶碗、彩陶壶形器和彩陶器盖等,生产工具中还有彩陶纺轮,甚至在陶环和陶球上也有彩绘的。(觉见的彩绘色调有橙黄、橙红、红褐、褐色和黑色等,常见的彩绘花纹,有卵点纹、方框加卵点纹、涡纹涡旋纹、树叶形纹、菱形格子式的网纹、条纹和方格纹等多种。彩陶纺上的彩绘图案,多采用四分之一对称式,或三分之一平分式,或同心圆辐射式和涡旋形等图案纹饰,个别彩陶纺轮上的彩纹颇似象形文字。)屈家岭文化制作精致、器形秀丽的彩陶器皿。和彩陶纺轮等 的彩纹图案,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特色;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它原始文化。屈家岭文化氏族是一个酷爱艺术,彩绘和造型艺术水平较高的氏族,它在与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独特的物质文化和艺术风格。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纺轮
屈家岭文化晚期,在与沿着汉水南下的中原龙山文化交融促进下,孕育了一支具有龙山文化面貌,又含有深厚的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与黄河流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陶系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其早期,屈家岭文化的彩绘艺术仍在沿用着且稍有发展,在承袭屈家岭文化彩绘用色上,新出现了紫色和紫红色。(彩绘图案纹饰有卵点、平行条纹、菱形格子、旋曲的尖条纹和弧纹等多种)饰彩的器物除陶杯和陶纺轮外,在陶罐和陶鬶上也绘有彩。延续的较多屈家岭文化的器物,双腹鼎、双腹豆、双腹碗的双腹间的折弧已下移接近消失。出现了陶鬶和陶盉,汉水上游这类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的少数遗址中也见有斝。可以看出,由屈家岭文化直接发展的这支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仍然有着屈家岭文化陶器的特质,在其早期陶器群中保留的屈家岭文化器形尤多。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它的蛋壳彩陶、彩陶纺轮、陶塑红陶小动物,是我国其它新石 器时代文化中绝无仅有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氏族先民,竟能制作、烧造出陶胎薄如蛋壳的彩陶,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氧化剂今人为之惊叹(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京山屈家岭》考古学专刊,科学出版社1956年)。
王劲先生简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