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粟裕信奉“剑侠”,晚年回忆:拔刀相助的思想很幼稚

少年时代,粟裕经历了军阀混战和匪患,亲眼目睹百姓在战争中的痛苦。他心怀大志,渴望到外面去闯荡,能拉起队伍回到家乡保护乡亲。1923年冬天,位于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湘西各县招生,他所在的会同县有两个预备生名额,粟裕偷偷前去报考,一考即中,成为上榜的两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粟裕】

1924年3月,粟裕辗转来到常德。常德是湘西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师范由湘西名流、要人熊希龄创办,也是武昌起义总司令蒋翔武的母校。

第二师范当时是常德学生界的中心,我党已经建立了分支机构,经常组织进步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开展爱国运动。粟裕受到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刊物,豁然开朗。一段时间过去,粟裕抛弃了过去独来独往、个人行侠的“剑侠思想”。他晚年回忆说:“当我一旦明白必须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道理,就觉得少年时代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思想是多么幼稚可笑。”随后,粟裕积极投入到学生运动之中,校园内、常德城中,各种活动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后的1992年,粟裕当年的老师仓愧吾回忆:“粟裕好学多才,品学兼优,他喜欢唱歌、演戏,善于演讲。每当上台演讲,他态度从容,缓缓走到台前,目光炯炯地环视一周,把众人的注惑力吸引到他身上,演说有声有色,头头是道。演讲时,场内鸦雀无声,讲完后,全场掌声齐鸣。”

二师学生当时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组织领导的“救国义勇队”,一个是以富家子弟为主的“体育会”。“体育会”追求的消遣玩乐。粟裕参加了“救国义勇队”,常常与“体育会”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6年4月,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为反对当局招生徇私私舞,义愤填膺地罢课。随后,常德学联的负责人之一滕代远前往指导。滕代远也是二师学生,是“救国义勇队”的骨干,比粟裕早一年入学,是他的师兄。

“体育会”获悉滕代远前往桃源后,连忙召开大会,开除他的学籍。粟裕和“救国义勇队”成员奋起反击,与他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辩。

“体育会”学生腹中空空,口才有限,说理不过,便开始动手,他们预先埋伏30多人,手持棍棒殴打“救国义勇队”学生。结果他们打架也不行,有个别“体育会”学生骨干被红缨枪刺死,这便是轰动一时的“二师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代远】

当局指令二师开除滕代远等39名进步青年的学籍,常德县还抓捕了多名学生入狱,粟裕当时因未正式加入组织,侥幸逃过一难。随后,他返回老家躲避抓捕,他的父亲担心他在外面不安全,不让他在外读书。粟裕在家里呆得异常苦闷,直到4个月后,他才找到一个机会离家,又到了常德。这次离家,他和父亲见了最后一次见面。一年后,他的父亲受到牵连,被当局迫害,在颠沛的逃忘生涯中得了风寒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北伐队伍浩浩荡荡开入湖南,驻扎常德的革命军师长贺龙积极支持学生活动,二师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粟裕积极投入其中。

1927年4月12日,蒋氏突然翻脸,发动“四一二”,调集兵马血洗上海。驻在长沙的蒋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磨刀霍霍,发动“马日事变”,一夜之间,常德的形势陡转直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龙曾任第九军第一师师长】

1927年5月24日,驻常德的军警也闻风而动,发动“敬日事变”,镇压工农学生,二师校园随即被两个营的军警团团包围,奉命而来的常德警察局长如临大敌,亲自带兵闯进校园抓人。没有枪杆子的常德组织,被迫通知进步学生分头撤离,粟裕坚持到最后一刻,才从校园的下水管道安全撤到常德城外。

面对血腥的白色恐怖,粟裕又想起了之前拉支队伍的抱负,他决心投笔从戎,到组织控制的武汉去参军,将少年时代铲除军阀的志向变为现实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撤出常德城后,辗转奔波,坐船经洞庭湖、湘江赶到长沙火车站,避开许克祥戒备森严的军警,乘夜爬上北去的火车,藏在一把座椅下面赴武汉。

晚年回忆往事,他还幽默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坐了一个特等车。”粟裕离家更远,他的抱负却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