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相信您在家中也会经常无意识地对孩子使用“奖惩制度”,比如,当孩子今天按时吃饭,奖励他一个小饼干;当他将东西扔在地上,惩罚他今天不可以看电视……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否是正确,或是否科学呢?
10月16日,SPRING思普润邀请到了北京海嘉国际学校幼儿园园长 Katleen Mentens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奖惩制度”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规范。现在就来回顾一下吧!
说到对孩子的奖励与惩罚,我们先来明确这样做的目的,家长们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反馈获得什么?讲座现场的家长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形成良好价值观、开始学着独立自主、形成一个有爱的环境、可以灵活地解决问题等等积极向上的目标。然而,奖励和惩罚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吗?
事实上,正如很多家长分享的困扰所言,原本有效的奖励以及会对孩子产生规范的“小惩罚”在短暂地起效后,很快就失去了作用。而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发现,提供奖励或惩罚的措施很少能成功地使态度或行为产生持久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奖励中止或成人不在现场监督时,孩子们通常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园长 Katleen为我们解释,当一件事情或行为发生时,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可以分为自然产生、无法控制的客观后果,与家长、老师等外界赋予的逻辑后果。当孩子们亲自感受到这样的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他们才会学着做出更好的选择去改善他们的行为。而惩罚是对错误行为的回报(或报复),惩罚通常也是与事件本身不相关且不合理的,它源于生气或害怕,这是一种对孩子权利缺乏尊重的行为,直接做出决定,即便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那么说到奖励,不管是物质奖励、非物质奖励,还是口头奖励,其实都是源自外部的驱动力,这样的奖励会让孩子缺乏自主的热情和自我约束,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培养他们的内驱力,而孩子本身也是具备学习的驱动力的,一味的奖励会让他们降低追求目标的动力,所以要让他们因为做一件事情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或成就感,用自驱力帮助他们前进。
那么,有哪些更科学有效的替代方案
可以帮助他们改善不好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以下几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助到各位家长。
· 让孩子以“挑战”的心态来面对。
比如当他们不想收拾房间,我们可以说“我认为你可以让这个房间变得不同凡响,你会有更好的收纳想法”等等。
· 为孩子提供新奇的感觉,他们会更想要尝试。
比如当他们不想刷牙时,家长们或许可以表演一边哼歌一边刷牙,告诉孩子“你要不要也来试一试,很有趣!你可以做到吗?”
· 为孩子提供几个选择。
当孩子对做一件事感到很抗拒甚至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先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安抚孩子,表达出“你想要现在先谈一谈,或是我们可以先完成,再来好好讨论一下这件事。
·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理心。
在孩子真的不想要做一件事情时,家长也不要强制他们,而是先一步说表达出“我理解你,我懂得这样的心情。”让孩子知道你和他站在一起。
· 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要做完一件事情时,我们可以询问鼓励她聊聊完成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 提供积极的反馈。
当孩子做得很不错时,家长也要提供积极的反馈,比如“你正在努力写自己名字的样子让我们印象深刻!”
· 为孩子赋予希望。
在孩子做事情时可以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很快就可以完成了带来成功的希望。
· 表达积极的信念。
有时孩子可能会被一些困扰或是被难点阻碍,家长们要传递出积极的信念,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学得很快!”
对于孩子正确的行为,要如何表示鼓励和赞同呢?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可以渐渐避免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或“give me five!”,而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强调孩子一些正确的行为,比如,“可以自己叠好被子,你真的很不错!”等等。
而小月龄的宝贝或许还听不懂这样详细的描述语言,我们可以先从“你做到了!”这样的语言赞扬他们,将语言从他人的视角换成孩子自己的角度会更有效果,虽然语言习惯的改变过程会很漫长,但是育儿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希望让正确的育儿方式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真实的样子,发展出更多的潜力。
关注思普润SPRING
专注于为0-6岁儿童提供
专业化、精品化成长体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