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能集团旗下京能科技位于北京CBD国际大厦屋顶的光伏项目,可实现年减少排放41吨二氧化碳。

张平育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再次作出重大部署,进一步指明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对此,国企该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近期,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帆进行了解。

立足自身定位提升整体水平

“历经数次融合改革,成立于2004年的京能集团自改革中来又向改革中去,由单一能源产业发展开拓为如今集热力、电力、煤炭、健康文旅、金融服务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格局。”初见中国城市报记者,姜帆即开门见山说道。

《决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姜帆介绍,作为北京市唯一获评“标杆”称号的整体“双百企业”,近年来,京能集团高度重视国企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严格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北京市国资委的要求,把国企改革各项任务分解为符合集团发展实际的具体目标、具体工作,贯彻到基层企业中;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评估,评估结果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挂钩,让深化国企改革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做深做实。

此外,京能集团积极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主动对标国内外优秀的同类能源企业,建立包含50余项核心价值指标的对标体系,逐一开展对标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短板,制定提升举措,跟踪改进效果,围绕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

同时,姜帆表示,集团近年来也在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对非主业非优势资产、低效无效资产实施有效剥离退出,调整退出不适应企业长久发展的一般性业务;对内部同类业务进行重组整合,推进集团同类业务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

践行“三个集中”发展特色产业

《决定》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京能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就是对上述“三个集中”的探索实践过程。姜帆介绍,集团能源主业实现高质高效发展,拥有能源板块上市公司5家,实现能源主业上市全覆盖;电力、热力、煤炭等产业规模相较于“十四五”初期均实现了翻番式增长,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利润贡献占比均接近半数,产业结构在能源类央国企中属于优质水平。

供热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产业不断做精做优。目前,京能集团管理首都供热面积涵盖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16个区,占首都核心区供热面积的80%以上;建立全市智能供热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完成4400万平方米智慧供热改造任务,不断提升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牵头成立北京康养集团,服务范围覆盖北京13个城区、80余个街乡镇、500余个社区,服务范围可覆盖约40万老年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京能集团大力发展风光、氢能、储能、虚拟电厂、“能源+算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近30%,在集团总营收中占比超过15%。

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效能

国有资产要实现保值增值,主要取决于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两方面。《决定》要求“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紧扣住了重点。京能集团2019年获批成为北京市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经过数年的持续深入打造,相关成效如何?

姜帆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成为上述试点企业以来,京能集团加快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步伐,加大了授权、放权力度,深度激发了企业活力。近期,北京市国资委对北京市4家“两类公司”试点改革成效进行了评估,京能集团位列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家评估成绩超过90分的企业。

“未来,京能集团将持续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立足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进一步推动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培育业务、战略性新业务集中;通过‘自建+收购’双轮驱动模式,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以‘做大朋友圈、做优生态圈’的方式加强互利合作、互通资源。”姜帆表示。

国企投资运营效果如何,评价体系说了算。在贯彻落实《决定》要求的“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方面,姜帆提到,京能集团建立完善了“上下联动、多级共振”具有京能特色的分类考核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国资委考核指标,建立了“两利、六率、两倍数、一比重”的量化业绩指标体系。按照竞争类、公益类、功能类等不同功能定位,对所属二级企业实施分类考核,切实发挥突出主业、强化激励的导向作用。

“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工作,对京能集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通过全面评估价值创造,有助于更完整地反映京能集团的经济贡献和社会价值,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引导长期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姜帆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核算体系,制定符合京能特点的核算标准,确保核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考核引导,将所属企业的绩效评价与经济增量、经济增加值紧密挂钩,进而推动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打造“三个京能”激活发展动能

《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企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动力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姜帆提出着力打造“三个京能”,即绿色京能、数字京能、创新京能。

他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在绿色京能方面,集团锚定“双碳”目标,大力实施风光战略,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逐年大幅增加,目前集团总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2500万千瓦,规模和利润贡献占比均接近半数。集团煤耗、气耗、热耗、碳排放强度等主要排放指标逐年下降,环保治理成效明显。

在数字京能方面,集团上下形成了“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未来”的思想共识,出台了顶层规划、搭建了数字底座、规范了数据治理;在管理层面上线财务共享和司库系统、智慧招采系统等管理平台,在生产层面投用智慧电厂、智慧供热、智慧矿山等生产管理系统,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在创新京能方面,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研发投入强度全面保持在平均以上水平并逐年增加;聚焦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落地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紧盯行业前沿技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未来,京能集团将持续深化‘三个京能’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深化推进企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新’而行、循‘新’而进。”姜帆说。

凝聚创新合力搭建人才舞台

《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

姜帆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京能集团建立了“1+1+N”科技创新体系,即1个专项规划、1个生态体系、N个支持保障措施,包括打造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并在去年实施了首批10个“揭榜挂帅”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果;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

“放眼未来,京能集团将紧跟能源科技前沿,持续聚焦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为促进科技研发创新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姜帆表示。

《决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京能集团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主体,建立了综合性的人才激励机制体系。

姜帆称,首先,员工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实现工资收入能增能减。同时,建立一系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各类专项奖惩机制,设立超额利润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奖、协同奖、光伏开发奖等奖项,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在人才评价方面,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京能集团建立了“三个管理体系、三项管理制度”,包括全员绩效评价体系、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体系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企业真正需要的、有能力的人才选出来。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顿。坚持以深化改革引领京能集团不断提质增效、逐浪远航,成为姜帆这位国企掌舵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京能集团也必将乘着深化改革的东风,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姜帆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 中国城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