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有低音,小喇叭低音。”有人认为大口径扬声器单元能发出较低的低音频率,小口径发不出较低的低音频率。理由是:大口径对空气的推动量要比小口径大。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错在哪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空气推动量是指能量问题,不是指频率问题。频率的高低与空气推动量在物理上不存在因果关系。空气推动量大,是指声能量输出大,并≠频率低。

第二,频率的高低是指每秒钟振动多少次,每秒钟振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反之越低。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频率是20Hz(这是理论标准,实际上20岁以上的人,随着生理曲线的下滑,逐渐听不到较低频率,40岁能听到30Hz的生理条件就已经很不错了)。20Hz是人耳生理上低频听阈的极限。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确实存在小口径扬声器单元的低频不如大口径扬声器单元的事实呢?这不是电声原理问题,而是电声设计与制造优化(取巧)问题。

扬声器单元设计,在声学部分存在一个振动质量大频率低,振动质量小频率高的规律。小口径单元的优势就是振动质量小。也就说对中、高频率的响应优于大口径单元。为了发挥它的优势,所以在设计上,往往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

如果逆向设计,加大小口径单元的振动质量(振膜加厚、音圈加重、弹波加厚等),也能发出较大口径一样较低的频率,但是灵敏度低了,低到十分不经济的地步。比如,我们开发一只共振频率26Hz的5英寸单元,经理论音箱设计可低至18Hz。但灵敏度仅有60dB,承受功率50W。如果要想获得通常90dB灵敏度,就需要20只单元。这就十分不经济了,谁会干这种不经济的事情呢?

一只10英寸的单元,假设投影振动面积是506cm^2,是5英寸的4倍,而成本最多也就是一只5英寸的3倍,当然选择10英寸来达到目的要经济得多。

假如5英寸单元成本为100元,20只需要2000元,而一只10英寸才花300元。更何况20只单元怎么安装?安装面积需要多大?这一切皆成为不制造低频小单元的理由。

这就是市面上找不到小口径低音扬声器的原因。并不是小口径不能发较低低频,而是供给侧因为效率问题不提供。也就是声音效应的原因,而不是物理技术的原因。

但理论上讲,20只5英寸比1只10英寸“发烧”程度就要高很多:

第一,20只5英寸总功率可达到1000W。这是1只10英寸无可企及的。也就说20只5英寸所能表现的动态,是1只10英寸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

第二,假设一只5英寸与一只10英寸的失真率均为5%(实际上大口径失真率往往>小口径),那么20只5英寸的失真率仅有0.25%,<大口径20倍。相当于1个人的负载,分流为20个人共同承担,失真率低很多;

第三,小口径在电声设计上,完全可以做到音圈质量>振膜质量,这就使得音圈对振动系统的控制较为容易。在绝对控制振动系统前提下,音圈不会因振膜惯性而导致反电动势产生对系统音质的破坏,从而提高保真度。10英寸以上等大口径设计绝对做不到。一旦做到,灵敏度也就极低,同样不经济。

以上用电声原理和市场条件,阐述了大口径与小口径的低频问题,说明了什么?

说明并不是单元口径越大低频就越好。因为“发烧”不能单单追求频率下限、低频下潜多深,还必须考虑瞬态、清晰等音质标准。

一般而言,口径越大,音质越糊涂(主要是振膜太重的惯性造成的)。应当把口径越小作为前提。如果8英寸能表现30Hz,肯定比10英寸、12英寸、15英寸等低频音质表现要好。

而且,不能把低频下限作为“发烧”重点。音乐里面最低的频率是钢琴左手第一个键,大约27Hz。但是在音乐中极少用到,音乐价值很少。倍大提琴最低频率E1,40.45Hz,也很少用,多用的G1以上,48Hz。交响乐大鼓大约50Hz,流行乐地鼓60Hz。所以过分强调音箱下限,就是往“陷阱”里跳。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