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的客家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
它不是少数民族,却过着少数民族的生活。
这些客家人的习俗、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与当地人迥然不同。
他们不是茶陵当地人。
他们的祖先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
究竟来源何地?
说法很多。
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全国各地都有。
就像鄙人。
我的祖籍地是长沙苏家托,后来爷爷去衡阳工作,又成了衡阳人。
我父亲最终在茶陵桃坑安家落户,我就成了客家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客家山区,吃的客家饭,穿的是客家衣,过的是客家生活。
鄙人的生活习俗深受客家文化的浸蚀。
比如客家人的传统小吃:酿豆腐就是鄙人的最爱。
山里的霉豆腐、腊肉非常也好吃,尤其是腊猪肝,翻炒之后散发一股浓浓的清香味,香甜无比。
由于客家人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所以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困苦凄惨。
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外来户,因此历史上的客家人无田无山,只能居住在无人看管的原始森林中。
随着人口的增长,他们开始扩张领土,自然与当地人最发生激烈对抗,甚至流血。
这种对抗应该延续了几百年,直到井冈山解放,这种情况才出现根本性好转。
其实,在客家人相争之中,斗争对象不仅仅是当地人,而且还有客家人。
客家人内部相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有的客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慢慢地成了客家人群中的首富,比如桃坑焦坪的罗克绍。
此人不仅有民团队伍,而且还建有一家兵工厂,专门与井冈山的红军作对,被毛委员称之为井冈山的"大毒蛇"。
而大多数客家人生活依然困苦,有的就上山为匪,专与富豪,当地政府作对。
比较突出的代表就是井冈山的袁文才和王佐。
他们是客家人群中比较大的一个客家民团组织。
其实,在很多深山老林里,还有一些极小股客家民团,以抢劫为生。
以前桃坑乡夏罗婆婆凹据传就有土匪居住,专抢过往行人。
婆婆凹是上七下八,一座十五里的大山,山高林密,最适合土匪为非作歹,因此,过往的行人都需结伴而行。
当然是以前,不是现在。
为了对抗天灾人祸,客家人一般以姓氏为单位居住,当然有混居,但大家下意识之中,还是觉得同姓氏最亲。
是自己真正的亲人,可以依靠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以姓氏为单位的祠堂就运用而生。
历史上的祠堂作用非常大。
由于生活在深山之中的客家人处于无政府状态,祠堂就行使了这职权。
任何人家生有男丁,必须去祠堂上户口。
客家人的规矩是上男不上女。
女儿是外嫁之人,是泼出去的水,只要结婚,女儿就不是娘家人,即使回娘家,也是以客礼相待,不再是家庭成员。
自然,她们就不能再享受宗氏之待遇。
历史上的祠堂还是有许多好处的。
一是可以集全姓氏之力,帮助同姓人家解决各种生活困难。
比如建房,婚丧嫁娶等等。
客家人建房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客家人居住在山区,冬天异常的寒冷,所以客家人都建造泥巴屋,屋墙有一尺多厚,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花二个多月才能造好,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些以姓氏为单位的祠堂就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
在祠堂族长的号召下,全族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完成这壮举。
二是祠堂可以共同对付外部入侵,同时也可以解决内部纷争。
外部纷争就不用说,客家姓氏内部也会产生各种矛盾,祠堂就可以从中调解,公平公正处理内部纠纷。
三是,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族里的一面旗帜,也是一种精神象征。
只要祠堂在,家族的精神力量就在,无论家族成员身处可地,有了祠堂这面旗帜,大家的心自然就会归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团结力。
团结力不能飘渺虚无,是需要有实物作支撑的。
祠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家族的根,家族的灵魂所在。
在鄙人印象中,桃坑有两个祠堂让人念念不忘。
一个是范家祠堂。
它地处桃坑的范家里,历史上应该是范氏家族成员居住的地方。
另一个是罗家祠堂。
它位于坑口街尾。
罗氏家族是桃坑客家人一个非常大的家族,人口众多,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
这两个祠堂建筑非常宏伟。
所用的砖是青砖,就是青色的砖,与现在的红砖相比,它厚重结实,非常的坚固。
它是用柴火烧制,非常的不易,现在这种砖已经消失,主要原因无法大规模生产,所以用这种砖建造的房子特别结实。
祠堂建有四层高,中间是一个大厅,大厅中央有一个天井,对面又是一个小厅,可以用来表演节目和祭祀。
整栋建筑是砖木结构,所用木材都是巨大的上等楠木,千年不腐。
可惜最终都被拆除,建了学校。
最近,李家在桃坑的澎湖里又兴建了一座李氏祠堂。
在鄙人印象中,李氏在桃坑客家人群中属于小姓。
我居住的坑口街只有两户人家姓李,后来才知船形里也有许多李姓人家。
这次兴建祠堂就是以他们为主。
但人数也不多。
他们组建了李氏微信群,人数不到五十,捐款的人也只有五十余人。
家族的力量虽小,但他们还是努力去做了,并最终做成了。
这也是一种力量。
至少在客家人群中为李氏后人树立了一面旗帜,让大家牢记李氏家族曾经辉煌的历史。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面。
我希望的是祠堂要努力展现正能量的东西,让李氏后人在前行的路上增添新的力量和勇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我们一起努力!
(李苏章原创,抄袭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