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一个早晨,杨杏佛在书房中品茶览报,窗外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他的脸上,显得宁静而安详。此时,他的儿子杨小佛刚刚放学回家,杨杏佛便招呼他进来,关切地询问学校里是否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小佛解下肩上的帆布袋,将帽子随手挂起,从衣兜里掏出一封信递给父亲:“今天没有特别的事,不过回来路上有个叔叔让我把这封信交给您。”

杨杏佛接过信,仔细端详,上面写着“亚尔培路32号杨先生启”,寄信人仅留了“内详”二字。他心生疑惑:初到此地,没有告诉任何人具体住址,这封信又是何人所寄?

打开信封,一颗锃亮的子弹滚落在地,“咣当”几声,引得他后退两步。展开信纸,上面赫然写道:“杨先生别来无恙,您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工作过分辛苦了,劝君登报下课,好生歇息,则过去种种既往不咎。来信突兀见谅,特赠子弹一颗,勿谓言之不预。”

读罢,他冷哼一声,“蒋介石无耻的恫吓伎俩,又是复兴社特务处的人盯上我了。”一个月前,他已察觉被特务监视,在宋庆龄、蔡元培等友人的建议下搬到了新住处,却没想到这么快又被找到。

虽然表面身份只是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但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的他,经常与蒋介石对立。每当蒋介石拘捕进步学生或共产党人时,同盟就会组织示威游行、营救活动,还大肆揭露国民党的黑幕。

这些行为令蒋介石如芒刺在背,而杨杏佛作为同盟的重要人物,自然成为重点监视对象。然而,对方的威胁并未让他畏惧,相反,他更坚定自己的立场。当天下午,他带着这封匿名恐吓信去找宋庆龄,并半开玩笑地说道:“看来我是进了蒋某人的天罗地网,无处容身了。”

宋庆龄忧心忡忡地回应:“我那位妹夫心狠手辣,你还是暂避锋芒为好。”她提议资助他去香港躲避风头,但杨杏佛拒绝了,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除非我金盘洗手,否则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他说服宋庆龄自己会暂时居家不外出,以保证安全。

然而,仅仅第二天,他便拿着这封恐吓信到复旦大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昨日受到特务威胁之事,并激烈抨击蒋介石压制言论自由和制造政治暗杀。他将演讲稿整理发表在报纸上,引发广泛关注。

几天后,他再次收到一封相似笔迹的恐吓信,这次里面装着两颗用牛皮纸包裹的子弹。尽管如此警告频繁出现,但以他的性格,很快便将危险抛诸脑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他的制裁已经悄然开始策划。1933年6月的一天,蒋介石召见戴笠,不悦地说道:“孙夫人近来的举动实在难以忍受,该提醒她收敛些。”戴笠建议通过杀掉杨杏佛来震慑宋庆龄,并得到默许。

赵君理负责执行此次任务,他详细汇报了杨杏佛每日清晨骑马锻炼、周末带儿子郊游等习惯,并认为行动机会充足。然而,当方案呈至蒋介石面前时,被否决:“选在人少且远离租界之处动手,会引发警方调查,不妥。”

于是计划调整至法租界内,以达到震慑效果,同时将责任推卸给法租界警方。经过连夜讨论,新方案最终敲定。

6月17日清晨,赵君理等人在亚尔培路附近埋伏。不久后,他们发现目标乘车离开,于是迅速赶往宋庆龄寓所设伏,却因巡警出现而未能得手。次日再度尝试,这一次,他们终于成功实施暗杀计划。

枪声响起瞬间,小巷惊醒。目睹整个过程的白俄人贝柯克急忙报警并送受伤父子入院抢救。然而,为时已晚:司机当场死亡;杨杏佛全身多处中弹,经抢救无效去世;其子虽腿部中弹但幸运存活。

与此同时,由于最后一名杀手过得诚逃跑失败被捕,为防泄密,当晚即遭灭口。这场精心策划却残酷无情的谋杀,就这样结束了。

消息传开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立即发表声明谴责暴行,而社会各界亦纷纷表示愤慨。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葬礼当天,大雨倾盆而下,却有5000多人自发冒雨送别这位英勇献身者。

鲁迅曾评价说:“打死杨杏佛,是对孙夫人与蔡先生(蔡元培)的警告。”沈醉也坦言,此次暗杀意在震慑宋庆龄。然而,对于熟悉内幕的人而言,更深层次原因则指向其撰写《共产党在中国的现状》一书,以及长期以来与蒋介石之间积怨已久的不和关系。

事实上,通过除掉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根本上削弱甚至瓦解民主力量,是蒋介石真正目的所在。而失去了灵魂人物后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也果真如预料般迅速陷入瘫痪状态,仅存在短短七个月便宣告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我们仍坚信:正义永不消逝,那些为自由奋斗牺牲者们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因为,在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无畏无惧,为追求梦想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