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河南驻马店正阳县一带,位于淮河上游地带,进入春秋大争之世,江国的地缘战略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进入东周,郑国自西向东进入中原地区发展,与自东往西也进入中原地带的齐国形成了东、西两大板块互动融合的势头,不甘心蛰伏于长江中游地带的楚国也开启了北上中原的模式。楚国北上中原的决心是无穷大的,打通了西线通道还不满足,接着还要打通中线。
西线通道,指的是楚军从南阳宛城大营出方城,进入中原,直抵许国、郑国国境的战略要道;中线通道,指的是楚军经湖北随州广水一带的贰邑,北上穿过大隧隘道,进入淮河上游流域地带,经息县的渡口北渡淮河,踏入沈国、蔡国的国境,又可以进入中原了。中线通道唯一可能受到制约的就是位于淮河上游地带的江国了,江国的军队沿着淮河水流东下,很容易就可以半渡截断楚军北渡淮河的部队。
中原联盟盟主齐桓公就已经觉察到了楚军进入中原的中线地带,可能对中原联军构成的威胁,齐楚召陵会战前夕,齐桓公就与江国以及江国同宗的黄国达成了战略联盟。
公元前658年秋,齐桓公、宋桓公会同江国、黄国的行人(外长)在卫国的贯邑举行了贯邑之盟,标志着淮河上游的江国、黄国加入了齐桓公领导下的中原联盟体系;
公元前657年秋,打铁要趁热,齐桓公、宋桓公会同江国、黄国的行人(外长)在齐国的阳谷举行了第二轮的阳谷峰会,峰会的议题就直奔讨论联合讨伐楚国的主题了。
江国和黄国,皆是嬴姓之国,与遥远西边的秦国都属于同姓同宗的。黄国,位于河南信阳潢川一带;卫国贯邑,山东荷泽曹县一带;齐国阳谷,山东聊城阳谷县一带。
公元前655年秋,趁着中原诸侯联盟被王室废立太子风波给羁绊住的时候,楚成王发兵灭了以安置北狄移民为主的弦国。弦国,河南信阳光山县一带,淮河南岸,与北岸的息县遥相对应,刚好位于西部的江边和东边的黄国之间,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险要的。
公元前648年夏,楚成王又等到了一个好时机,王室发生了王子叔带的叛乱,中原联盟无暇他顾,楚国灭了黄国。除了孤零零的江国之外,楚国已经吞并了淮河上游地带的一众诸侯,控制了整个淮河上游领域了。
大约就在楚国要灭弦国的那一年,楚成王跟江国联姻了,将楚国公主楚芈嫁给了江国的国君,前一任的江国国君嬴豫去世,江君嬴贞刚好新继位不久,嬴贞便接受了楚成王联姻的盛情。这位楚国公主楚芈,应该是楚文王的小女儿、楚成王的妹妹,刁蛮又可爱,兄妹俩差了六岁左右,关系也很好。正是楚芈在楚国的得宠程度误导了江国的嬴贞,以为楚成王是真心联姻江国。
楚成王倒是有些许真心的,至少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将江国收入囊中,尽管江国的地缘价值对于楚国来说很重要。其实,楚成王灭了黄国之后,楚芈(因嫁入江国,改称江芈了)就与嬴贞不对付,于是江芈有事没事就回娘家楚国。江国回到楚都江陵,单程常规行程得要个二十来天的,后来,江芈就跟嬴贞两地分居了;长期定居回楚国的江芈,有事没事总往哥哥的后宫走动,所以再后来,江芈倒成为了楚成王内宫的总管了。
楚成王的女人很多,有来自郑国的郑姬、来自卫国的卫姬、来自秦国的秦嬴、来自谢邑的叔妊、来自申邑的叔姜,刚好需要一个第三方的人员来居间协调管理,江芈就派上用处了,扯远了哈。
楚成王吞并黄国接近于完全控制了淮河上游流域的时间里,中原联盟那边风波不断,而且传来了管仲病重的内部绝密情报,加上与楚国有过盟约的徐国倒向了中原联盟。楚成王接受了息县县尹屈完的建议,开辟楚国北进中原的第三条战线,东线作战秘密讨伐徐国,检验一下淮河上游流域的安全性。
公元前645年春,一支楚军特种作战部队从息县的淮河渡口登船,沿着淮河乘水东下抵达中游地段,登陆淮夷地盘,袭扰徐国,于当年冬天发动了袭击徐国战车车阵的娄林之战,然后从容撤退,再沿着淮河中游逆行,回到上游的息县渡口,全体出征的楚军安全回归。娄林之战,标志着楚军北进中原的东线战线处于可以随时开通作战的状态。东线战线,不单是北进中原那么简单了,其实是已经摸到了齐、鲁、宋等中原大国的大后方了,娄林之役,对齐国的震动是相当巨大的。
可是,齐桓公已经无力回天了,因为,齐桓公马上就步着管仲的后尘,也要入土为安了。
宋楚泓水之战后、晋楚城濮之战前,楚成王在中原的盟友有——蔡庄侯、陈穆公、郑文公、许僖公、宋成公、曹共公,跟卫成公联姻,跟鲁僖公达成秘密盟约,基本上接管了齐桓公原有的中原联盟成员,楚成王离中原盟主的名分仅一步之遥了。
一场决定中原诸侯归属的南北争霸大战——晋楚城濮会战,楚军主将子玉成得臣违背了楚成王撤军的命令,率领楚、蔡、陈、郑、许组成的五国联军,跟晋文公的晋、秦、齐三国联军硬生生干了一架。
楚军中军主将子玉成得臣、左军将领子西斗宜申、右军将领子上斗勃;
晋军中军主将先轸、中军佐郤溱,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
城濮之战,楚军溃败,楚军主将成得臣自缢谢罪。中原诸侯除许国之外,都遵从晋文公为中原联盟新盟主。
然后就有了晋楚双方继续争霸第二回合的泜水之役,第三回合的晋、鲁、宋、陈、卫、郑六国联军伐沈的战役。
中原诸侯六国联军征伐沈国的战事,发生在楚穆王强逼楚成王交班的楚国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楚穆王稳定好楚国内政后,马上修复与沈国的邦交关系,楚穆王联姻沈国,娶了沈国的公主乐姬。楚穆王与乐姬生下一公子,取名熊侣,立为楚国储君、世子。基本稳定了楚国内政邦交之后,楚穆王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围,准备重新开始征伐了,楚穆王的第一次用兵,将兵锋指向了江国,就在中原联盟六国诸侯联军征伐沈国的当年。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021/8326d7c2j00slp69e000yd000hs0094m.jpg)
公元前624年秋,楚国令尹成大心、司马子孔成嘉率领楚军,从宛城大营出兵,出方城关,经应邑、柏国、黉,兵临江国城下,围攻江国。构筑围城土墙、搭建攻城战车、制作攻城器械,正常一套标准动作下来,没三个月的筹备攻城作业是开不工的。
马上的,江国的斥候火速前往中原联盟盟主晋国请求救援。江国距离晋国黄河南面的温邑大营,斥候的行军速度单程大约要十天左右,温邑大营再往晋国都城汇报军情,由于刚刚打完伐沈战役,晋襄公同意了晋国上卿、中军将先且居的提议,派遣晋国大夫先仆率领一支晋军为先锋部队开拔奔赴楚境,第二路援军派遣晋国大夫阳处父领军,两路晋军直接奔向楚军本土方城而去。
公元前624年冬,阳处父的晋军部队抵达楚境方城城下,阳处父指挥晋军摆出一副要攻打楚国方城的样式,阳处父的态势采用的就是后世“围魏救赵”的兵法,试图干扰正在围攻江国的楚军主力,让楚军撤军。
要知道,楚国的斥候在多鱼一地探查到的各路情报,都汇合到了楚军宛城大营中,楚军已经探明晋军主力正在跟西边的秦军开战呢,晋军其实处于两线作战之中,但是明显的晋军精力主要集结倾斜在与秦军作战的战场方面,要不然,晋国三军六卿没有一个开赴到江国这一路战线上来,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当然,楚军不是没有准备,已经备好了一支奇兵正等待着方城关外的阳处父,这支奇兵就是息城之军了,息城之军由公子朱为领军主将,息城之军的军旗突然闪现在方城关外、晋军营地的后方,形成了对晋军内外夹击的态势。阳处父有个长处就是感觉到大事不妙就第一时间选择开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晋国大夫阳处父贡献了两次战例。
公元前623年秋,江国抵抗楚军的围攻整整一年时间,终于没能等来晋军以及中原诸侯联军的援兵,彼时,晋军军团还在跟秦穆公的秦军纠缠得难舍难分的、打得有来有往的好不热闹。江国就这样被楚穆王给灭国了。
《左传·文公四年》: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总的意思就是说,江国被楚国灭国了,与江国同宗同姓的秦穆公为江国举行了隆重的默哀(包含降半旗等)仪式。
彼时,秦晋崤之战后,秦穆公就跟楚国联姻、跟晋国决裂了,而还跟晋国同一阵营的江国,必然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是不是楚穆王跟秦穆公打过了招呼,得到秦穆公的默许了。所以秦穆公以隆重的默哀仪式表达一种诀别的态度,大概率是这样的,要不然很难理解同样是同宗同姓的黄国被楚国吞并时,秦穆公就没有举行隆重的默哀仪式,不能这么双标的,对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