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刘邓大军走出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不到一年的功夫,刘邓大军、陈谢集团、陈粟大军三路大军经略中原,中原地区的形势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有20多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中央已经明确,要求成立新的中原军区,归中原局领导,并明确了中原局统辖的范围,包括津浦路东陇海线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

这个范围太大了,已经远远超过了1945年时中原局、中原军区所统辖的范围。

当时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所有领导干部组成,还是以原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为主,这其中还涵盖了一部分原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干部,如郑位三、李先念等等。

不光是根据地范围大,当时整个中原军区,有三部分野战军,除了陈谢原来是晋冀鲁豫根据地走出的,还有陈粟的华东野战军一部分。

考虑到中原局领导力过于薄弱,刘邓请示中央,抽调华中局干部充实领导机构,后来中央明确粟裕暂不渡江南下后,刘邓为了加强中原局党组织领导工作,又提了一个新的人选到中原局。

“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如下建议:(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当时的彭真已经离开东北半年多了。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七大,彭真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无疑说明党中央对彭真工作能力的认可。

同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周恩来去重庆谈判,为了能保证中央书记处在他们离开后,还能保持有五个人开会,增补了陈云、彭真为候补书记,仅次于毛周朱刘任五大书记。

不过,毛主席离开延安后不久,彭真就接到了调赴东北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刚胜利不久,我军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盖因当时东北正处在一个战略真空的状态,因此我军迅速调整了方略,改变了南下的决策,全力进军东北。

如果能把东北建设为我党稳固的根据地,对未来斗争是很有帮助的,就连毛主席也说:

“即使我们所有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

彭真无疑是这个战略关键的一环。

当时,中央派去东北干部中,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数占全部的四分之一,另外还有四个政治局委员,即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

彭真、陈云还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45年9月15日,成立东北局后,彭真任书记兼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机关驻扎沈阳。

之所以派彭真去,毛主席主要是看重了他城市工作能力,毕竟彭真过去在白区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城市工作经验。当时毛主席以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东北时处于政治真空地带,我们只要先于国民党军进入,就能掌握住东北。

彭真肩上的担子很重。

可这样的一个安排,并没有起到很突出的效果,反而还捉襟见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我军对东北的形势估计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误认为苏联人会支持,但苏联人囿于同国民党当局关系,不敢公开支持我军,反而对我军接管东北造成阻碍。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忽略了军事上的考量,我军调赴东北的部队是来自于各大解放区,彼此并不熟悉,加上联络不畅,协同作战能力很差,特别是还收编了一些土匪部队,给东北老百姓留下的印象很不好,造成东北地区老百姓倾向于国民党当局。

国民党军虽然距离东北遥远,但在美军提供支持以后,很快开赴东北,机械化部队进展速度很快,战斗力又强,很快就打破了我军通过前期积累起来的优势。

在这一系列前提下,彭真很快暴露出经验不足的问题。

彭真城市工作经验丰富,但却不通军事,这是他一个很大的短板。

在当时情况下,特别是在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进入东北以后,在军事问题突出的前提下,彭真的这一短板就更不利于形势发展。

在进入东北之前,中央曾有意独占东北,即便形势不利,也要谋求与国民党当局共占东北。

彭真后来所作出的决定,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一任务进行的,他命令各部队占领大城市、占领交通要道,哪怕是后来苏联与国民党当局已经达成协议,不允许中共停留沈阳,彭真依然还对沈阳“恋恋不舍”。

可彭真做法有些忽略实际,即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人民自治军虽然有十多万大军,但彼此协同作战不佳,收编上来的大量土匪部队,也未进行细致甄别,也不派干部去进行政治指导,在敌人来临之际纷纷反水,国民党军凭借其强大军事实力,很容易就长驱直入。

尽管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应当采取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派出工作人员开辟农村根据地,可彭真始终固执己见不肯听从。

更为关键的是,彭真在当时还寄希望于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幻想能够通过谈判实现和平。

到这个时候,彭真已经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

毛主席本来还想进一步了解东北领导分歧问题,并从中调和,但奈何实在派不出人手,刘少奇那时已经对东北的情况有了一个判断,因此毛主席在和刘少奇交流后果断决定,以林出任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政委,彭真、陈云、罗荣桓、高岗为副书记兼副政委,以上五人为东北局常委。

至此以后,东北的领导分歧不存在了,林主要管军事,罗荣桓负责后方工作、陈云负责东北财经,也因为林主要负责军事,所以在东北两年多时间,高岗是以副书记的身份实际主持东北局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真那时的主要任务虽然是统管军政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无论是哪方面的工作,都有具体的人在负责,他已经完全插不上手了。

彭真自己也很委屈,但也无可奈何。

在战时情况下,特别是在无法抽调人手调节领导干部分歧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党中央能做出的最好的安排。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陕北,在枣林沟开会期间,决定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调刘少奇、朱老总东渡黄河去华北,指导晋察冀根据地的工作。

同年4月11日,毛主席决定调彭真回来参加全国土地会议,会后彭真也并没有再去东北,而是留在华北,任中央工委常委,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到晋察冀等根据地进行指导“指导”。

1948年3月以后,随着新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成立以后,刘邓愈发的感到了中原局的工作面太大,以当时中原局的领导能力,难以胜任这份工作。

所以才有了后来刘邓几次向中央报告,希望调陈毅、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邓的考虑中,陈毅到中原工作后,主要协调中野与华野之间配合作战,邓子恢到中原局后,主要负责地方工作与财经工作。

不过,当时中央同意了粟裕留在中原打打仗的情况下,中原地区的摊子进一步扩大,刘邓当时就考虑到,需要级别更高的领导干部到中原统一领导工作。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邓自然就想到了在彭真。

毕竟彭真在当时仍然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

1948年5月5日,在毛主席致电中原局,明确粟裕任务的同天,刘邓也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文:

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如下建议:(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在这封电文中,刘邓主动让出了领导岗位,请彭真出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兼军区第二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任军区副司令员兼野战军副司令员。

刘邓两位首长高风亮节,在中原这盘大棋上,他们主动从主要的领导者退居次席,无疑是很难能可贵的。

对于中原地区的情况,毛主席自然是很清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毛主席并没有完全同意刘邓的建议。

1948年5月9日,毛主席致电中原局:

“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任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

同年5月23日,中央任命彭真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这一任命实际上也等于宣告,毛主席无意让彭真主持中原地区的工作。

6月26日,毛主席致电中原局,决定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6人组成中原局常委。

应该明白的是,毛主席应该无意改变中原地区的领导格局,也不难看出他对刘邓首长的信任。

随着后来淮海战役逐渐进入尾声,平津战役迅疾展开,华北地区形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彭真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特别是他的城市工作经验。

1948年12月,彭真出任了中共北平市(1949年改称北京市)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市委副书记、市军管会主任兼市长。参与领导接管北平市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