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有猫腻:投降书里主语竟是“日本国军队”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投降书一式两份,内容完全相同,包装却天差地别。在麦克阿瑟的授意下,盟军那份做成了皮面的精装版,而日本人那份则是草草的用帆布包了个皮了事。

日本投降书的第二款里这样写着:余等兹布告,无论日本帝国大本营及任何地方所有之日本国军队,与夫日本国所支配下一切军队,悉对联合国无条件投降。

乍一听,似乎没什么问题,这里也确实白纸黑字写明了,是无条件投降,但是这句话的主语是“日本国军队”,而非“日本国”,而且下面的所有条款也都没有提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国家投降和军队投降自然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此重要的一个条款,为什么会在措辞上出现这种错误呢?

1945年7月26日,在德国波茨坦塞琪琳霍夫宫,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波茨坦公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斯大林也参加了波茨坦会议,但由于苏联尚且没有对日作战,所以苏联没有参加《波茨坦公告》的发布,但是斯大林承诺,将在苏联对日作战后加入该公告。

当时,中、英、美、苏四方中,只有一方对公告内容提出了疑义。谁呢?就是当时没有出席波茨坦会议的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提议,在公告中,应该将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和英国首相的位置调换,把他的位置放在前面。

会上,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都同意了这个提议,但会后,斯大林立即找到了杜鲁门。据杜鲁门回忆录记载,斯大林想要确认雅尔塔协定中的条款是否可以兑现,因为该协定是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签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签署秘密协定。苏联承诺,苏军将在德国投降后的两至三个月内对日作战,但交换条件却是,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交予苏联,维护苏联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恢复旅顺港口苏海军基地租借权,设立中苏公司,共同合办铁路等。

在波茨坦会议中,美苏再次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杜鲁门承诺,暂不会公开苏联对日作战部署,而斯大林则表示,期待着尽快分享对日本的实际占领。

1945年8月8日晚,苏联对日宣战。

第二天,美国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第三天,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迅速结束对日作战,这一仗,美苏两国似乎配合得很好,但实际上,考虑到日本是美国二战后在亚洲地区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杜鲁门早就对斯大林有所防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杜鲁门就立即命令美国情报大王艾伦·杜勒斯将这样的内容透露给日本:只要日本武装部队立即无条件投降,美国就可以保留天皇为国家元首。

对天皇网开一面,杜鲁门有两点考虑:一方面是加速日本投降。

当时在战场上,日本还有五百万军国主义分子在战斗,一旦天皇受到威胁,恐怕所有的人都会以命相搏。

其实,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已经制定了最终进攻日本本土的“没落计划”,那为什么还要投下两颗原子弹呢?就是为了减少伤亡。杜鲁门不希望胜利在即,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杜鲁门更不希望胜利之时留有后患。

1945年,考虑到美国的利益,杜鲁门延续了罗斯福的路线,积极争取苏联对日作战。但是斯大林在外蒙和北方四岛的问题上过分地讨价还价,令杜鲁门十分担心,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担心的就是苏联占领日本之时,会过分地分享胜利成果。

1945年8月10日,日本天皇裕仁下令,日本外务省发送求降电文,一份通过瑞典转交给英国和苏联,一份通过瑞士使馆转交给中国和美国。

求降电文的末尾写道:日本政府理解到波茨坦宣言中并不包括任何不利于天皇陛下作为统治者的要求,日本衷心希望这一理解是有保证的,并渴望迅速得到对这一努力的明确表示。

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代表同盟国给出了这样的回复:对于天皇的问题,日本政府的最终体制,要根据波茨坦公告的要求,由日本人民自愿表决建立。

这个回复看似斩钉截铁,实则模棱两可。日本能否保留天皇,杜鲁门的回答既不是“能”,也不是“不能”,但最终答案还是在9月2日,投降书中体现出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受降书中,看到的主语是“日本军队”,而非“日本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