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热衷“买基”的年轻人在理一种很新的财。
在网络上,他们自称“收蛋人”,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打卡晒出自己的“收蛋”成果,彼此间互祝“收蛋快乐”。
那么,“收蛋人”在收什么“蛋”?“收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日更“收蛋”,抱团取暖
所谓“收蛋”,源自“养基”与“养鸡”的趣味谐音,大家把债基每上涨的0.01%比作收获1个“蛋”,投资债券基金的基民也互相调侃自己是“收蛋人”。
每天“打卡晒蛋”成了收蛋人的肌肉记忆:“真稳啊,天天三个蛋”“晚饭可以加个鸡腿了”。
大家沉浸式分享着“收蛋”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创造出许多“土味梗”与创意视频。
蛋不在多,能有就行。小赚即可是大多数收蛋人的心态,哪怕日收一蛋,能赚就好;如果收益比较高,那就是“爆蛋”“收了大蛋”。
“收蛋”时,彼此互祝“收蛋快乐”成了评论区的标配。看到网友晒出收获满满的“蛋篮子”,有基民会留下一句“恭喜友友收大蛋”“蛋真多,能不能借点让我也翻翻身”,氛围感拉满。
不少基民把“收蛋”设定成自己的昵称,表示“每天看着稳稳飘红的几个蛋,就很安心”。
即使债基偶尔波动,导致“碎蛋”了,情绪稳定的收蛋人也有着淡淡的松弛感:问题不大,别着急,慢慢来。
年轻人在“收蛋”中寻找平衡与乐趣
那么,为何年轻人对“收蛋”乐此不疲呢?
这背后,或许是他们对于平衡生活与投资的新理解。
“收蛋”文化赋予了年轻人新的身份认同。他们将收蛋人这一身份视为自己理财智慧的象征。
每当看到账户中增加的“蛋”时,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这种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收蛋”活动的热情与动力。
慢慢的,这种独特的理财观念逐渐出现“人传人”现象,演变成一种社交现象。
年轻人通过分享自己的“收蛋”经历,与朋友间建立起新的情感纽带。一句“今天收了几个蛋?”悄悄成为这届基民新的社交暗号,让投资之路不再孤单。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韦斯曼(Richard Wiseman)表示,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保持冷静,往往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众所周知,股市波动较大,投资风险较高,投资者随时可能“不嘻嘻”。相比之下,债基的波动更小,“收蛋”让不少年轻人情绪更稳定、投资更从容,因此“收蛋人”又被戏称为“情绪淡人”。
年轻人“收蛋”乐此不疲,“收蛋人”队伍快速壮大,从基金讨论区席卷到各大社交平台上,人气飙升。
债基和“收蛋人”,就是他们为自己找到的新解法和新身份。
“收蛋”与多元化资产配置
或许有人会问,“收蛋”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吗?这届基民会不会从梭哈偏股基金变成过度迷恋债基?
许多年轻人或许要摇摇头,经历过股市波动的风浪,“收蛋”属于资产配置多元化play中的一环,“收蛋”的盛行意味着年轻“养基人”开始学习调整股债配比。
低利率时代,不少“收蛋人”把波动率相对较小的债基当作减震带。
善于造梗的基民,将其称为“配置布洛芬效应”,即每收一颗蛋,就如同服下一颗缓解投资情绪的“布洛芬”,让“投资emo”烟消云散。什么是投资emo?——我不是,我没有,我拒绝。
告别“All in”式投资,当代基民正以更加审慎和多元的态度,深入探索不同产品的收益特性与风险轮廓,进而优化资产组合。
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股债平衡、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并不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世上本没有普适的投资圣经,有的只是量力而行、因势而变、多元化资产配置的投资者。
最后,小招悄悄公布一个“收蛋”小秘诀:
#财富普惠再升级,招行公募基金买入费率全面一折起#买基金来招行,公募基金买入费率全面一折起,省下来的都是收益,能多收几个“蛋”哦~
-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市场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变化,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产品由相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招商银行作为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