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不讲道理的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不讲道理的李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北的差异,古时就已初露端倪。

但真正唤起中国人南北意识的,是1908年时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北岭淮水”说,即秦岭-淮河线。

这条线不仅是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同时它也是:1月份0℃等温线的气温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降水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农业分界线,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作物分界线,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于安徽省而言,这条线却愈加模糊了她的身份。安徽,在地理认知里就是一个灰色地带。

北方人认为,安徽是南方的;而南方人又认为,安徽是北方的;中部省份的人觉得,安徽挨着江浙沪;江浙沪的人又觉得,安徽更偏中部省份...

安徽,不南不北,也亦南亦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是三个省。

淮河从安徽穿过时,联手长江,划出了“三个”安徽。

淮河以北,是为皖北(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淮南);淮河与长江中间,是为皖中(合肥、六安、滁州、安庆,以及芜湖、马鞍山的部分地区);长江以南的地区,是为皖南(宣城、黄山、池州、铜陵,以及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地区)。

皖北、皖中、皖南,这三个板块,不只是区域方位的划分,更代表着安徽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环境。

图源:安徽省地图(审图号:皖S(2019)13号) ·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安徽省地图(审图号:皖S(2019)13号) ·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皖北,拥有广袤的淮北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之一,孕育了中国的百亿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北人,吃着馒头,喝着稀饭,闲暇饭后听会儿豫剧,一派中原作风。

而且这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充分体现了粗犷直率的北方民风,如泗州戏、凤阳花鼓、淮北梆子等。

图源:香港卫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香港卫视

皖中,处在南北过渡地带,和江苏的江北同属江淮地区,这里的方言、习俗、地貌等,自带淮扬风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中在地理上位于安徽的正中间,如今安徽的经济政治中心,省会合肥就在皖中。而且皖中的安庆、六安都曾做过安徽省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以南的皖南,山水交织出了诗情画意的江南气韵,是安徽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

宣州和徽州,联手共筑了安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笔, 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州山水之地,鱼米之乡,一座小小的敬亭山都有一代代文人骚客不停为它作词赋诗,更何况还有宣城出产的宣纸、宣笔、徽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多山的徽州,本该是个闭塞贫瘠的地方,然而兴起的徽商却使得它闻名于世。

发了家的徽商回乡更是斥资兴建了许多徽派建筑,时至今日,粉墙黛瓦马头墙,不知成了多少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是三个省,确是一句玩笑话,但皖北、皖中、皖南,这三块截然不同的水土,却有着各自的区域认同和归属感。

所以,当我们提及安徽省时,无论提起谁,都只能是以偏概全。

图片来源:安徽人文地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安徽人文地理

“散装”的安徽。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

在安徽成为“安徽”之前,曾和江苏同为“江南省”,再往前是“南直隶省”,元代时甚至都不属于一个行政区管辖,分属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西山地、淮北平原、沿江丘陵平原、江淮波状平原、皖南山地,由西到东将整个安徽变成了立体、起伏的画卷。

自然地理的多元,也造就了人文地理的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没有安徽话

皖北说中原官话,与河南、山东极为相像;

皖中以江淮官话为主,但有别于江苏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的淮语。此外,西南地区部分市县也有讲赣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南则是方言最为复杂、多元的地区。

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讲吴语,吴语内部又有着吴语太湖片、吴语宣州片的区别。新安江流域讲徽语,而徽语内部同样有差异。

此外,在皖南山区各地,还分布着各类客籍方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也没有安徽菜

尽管“徽菜”鼎鼎大名,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但如果用“徽”完全代表“皖”,一定众口嚣嚣,毕竟皖北、皖中、皖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饮食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北是酥脆、咸鲜、爽口的中原风味,擅长烧、炸、焖、熘,基本上与鲁菜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中则延续了长江沿岸的江湖风味,注重原料鲜活,口味平和,做法精细,大系属淮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南吃的是传统徽菜,讲究火工,重油,重色,招牌菜有臭鳜鱼、火腿炖甲鱼、黄山炖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多元的安徽百花齐放,这也使得她没有一个固定文化中心,自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以来,省会变迁无数次。

哪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3年里安徽也先后换过5次省会,直至1952年才算真正定在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很“散装”,因“犬牙交错”(中国的行政区划原则),南北中被“拼盘”在同一屋檐下。

成为安徽省以来的350多年里,南北之间的差异仍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能在同一个地方看见如此精彩的“差异”:

皖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的乡土中国;皖南,给我们展示了文教的中国、商贸的中国;皖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近现代的发展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安”是“徽”也是“皖”。

“安徽”之名,取自安庆和徽州——“安”在长江北,“徽”在长江南,之所以简称为“皖”,重要原因之一是,当长江从西往东横穿安徽,该河段被人们称为皖江。

安徽,存异但也不忘求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当我们提起安徽时,不能不提那场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不知鼓舞了后世多少人,譬如凤阳人朱元璋,农民出身,做过乞丐,最后却开创出一个辉煌了几百年的大明帝国。

图/ 安徽名人馆名人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安徽名人馆名人塑像

今天,当我们提起安徽时,不能不提合肥。

“赌城”合肥早已撕掉“中国特大县城”的标签,“杀”出一了条以科技立城、以科技兴城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当我们提起安徽时,不能不提古徽州。

徽商、徽菜、徽墨、徽学、徽派建筑......徽州,从人们的文化情结,变成了一种文化想象。而古徽州,仍是今天安徽对外宣传的最大文化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走吧网;公众号:走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