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临漳县“90后”小学教师李老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完成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8683例、河北省第806例、邯郸市第2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很高兴用这种方式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他说。
受家庭正能量教育的影响,李老师是当地有名的“热心肠”,也是学校里的“开心果”,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感染了身边每个人。此外,李老师还特别热爱公益,自18岁起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已有十余次。大学期间,他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和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积极组织各式各样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弟学妹们传递爱和温暖。
2018年5月,一次献血过程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立即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深知配型成功的不易,概率低为几万分之一甚至十几万分之一,每一位志愿捐献者都将面临几个月、几年甚至更漫长的等待,然而李老师没想到自己在6年后“中奖”了。
今年9月,他接到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得知自己与一名11岁患血液病的小男孩初步配型成功,拥有了挽救生命的宝贵契机,他当场果断应允。“作为一个父亲,我知道孩子健康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当时就表示同意捐献,并和同事分享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李老师说。
“想到对方还是个孩子,花儿一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我就不免心疼。”李老师表示,自己所教的四年级学生也正是这个年龄,本应在课堂上欢声笑语的时候,他(患者)却要承受诸多痛苦,真心希望他(患者)能早点恢复健康回到校园,好好地感受这个世界。
为了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捐献,李老师给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每天晚上跑步、快走,饮食上也开始注重健康营养。一个多月下来,李老师减重了近20斤,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我从未想过放弃,只是一心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给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让这些平凡的日子都能泛着光。”
捐献当天,在邯郸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李老师历经4个多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后,一袋261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采集出来。得知这份带着温度、沉甸甸的“礼物”将在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李老师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李老师说,他将会在公益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也呼吁更多的热心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生命的希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