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1-8月累计数据,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5%,在整体销量TOP20国家里,继续遥遥领先。TOP20里渗透率排第二的比利时,渗透率也只有29%。

我们这期全球销量观察,选择了韩国、德国、美国这三个国家。它们自身都有着强大的汽车工业根基,看看这些传统汽车强国目前新能源发展如何。

韩国

今年年初,有个冲上热榜的新闻,就是特斯拉1月份在韩国仅卖出1辆Model Y,听起来很“耸人听闻”,甚至有人由此得出特斯拉在韩国混不下去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从我们监测来看,韩国在2024年1月和2月,新能源渗透率从2023年12月的7.7%,降到仅有1.9%和3.3%,但随后3月又猛增到近期高点12%。

韩国在2024年1、2月渗透率之所以出现“深坑”,背后原因是韩国2月份会公布新能源补贴新政,期间消费者等待补贴方案尘埃落定,再进行购买,导致期间新能源销量出现“空窗期”。

1-8月拉平之后,韩国新能源渗透率为9%。当地以纯电车为主,纯电累计销量第一的品牌依旧是特斯拉,往后是起亚和现代,起亚销量数字还追得非常近,往后超过特斯拉也并非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起亚官方 )

具体到车型,起亚在当地畅销的电动车有EV6、EV3、Ray等。现代这边会有IONIQ 5、IONIQ 6、Nexo等。其中起亚EV6在中国也有销售,但表现平平。

德国

德国的新能源渗透率曾经很高,例如2023年8月就高达37.9%。去到今年,渗透率基本在20%上下浮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奔驰官方 )

但我们不能简单得出,《电动车败走德国》或《德国不拥抱电动化》等这些“标题党”结论。跟上面的韩国一样,德国的渗透率波动背后跟政策关系很大。

德国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9月,德国在9月对上公司户的纯电车型取消补贴。在2023年12月,直接提前结束电动车补贴。

在此之前,根据车价不同,德国会对电动车给予4000-6000欧元的补贴,折合人民币3-4.6万元左右。

补贴退坡后,德国新能源渗透率“应声下跌”,在退坡实施的2023年9月当月,渗透率就从上月37.9%跌至2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宝马官方 )

有人会诧异,9月只是针对上公户的车辆进行补贴调整,为何渗透率会立马暴跌?

背后是德国“国情”使然,很多德国公司会为核心员工配车,作为员工福利和规避部分收入税的手段。 因此“公车”在德国是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根据1-8月累计销量,特斯拉在德国纯电市场也只能排第二,第一是本土品牌大众。往后的宝马、奔驰、奥迪也是德国本土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大众官方 )

具体到车型,1-8月热销TOP3纯电车会是特斯拉Model Y、大众ID.3、斯柯达Enyaq iV。

坊间常说大众ID.3就是电动时代的高尔夫,在德国本土确实如此,成为新兴的国民车。

美国

这轮新能源浪潮的始作俑者,无疑是美国的特斯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特斯拉官方 )

但美国的新能源渗透率,一直偏低,1-8月仅有11%,别说跟中国比,跟欧洲发达国家普遍20%+的渗透率也是相差甚远。

从车型来看,美国也没有出现我们国内“百家争鸣”的景象,特斯拉一枝独秀。1-8月,特斯拉Model Y卖了25万辆,Model 3卖了10万辆,特斯拉两款车占新能源乘用车份额达到3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Jeep 官方 )

美国1-8月销量排第三的新能源车型,尽管被归类为新能源,但跟智能、环保等字眼没多大联系,那就是Jeep牧马人的PHEV,这款车型1-8月卖了4.8万辆,份额也能达到5%。

美国排第四是福特Mustang,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电马”,份额为3.4%。

美国确实存在一些不利于电动车推广的因素,一方面油价便宜,当年欧洲推小排量涡轮,日本推混合动力,美国市场依旧独爱自己的V6、V8;另一方面就是地广人稀,对续航的要求更高。

我们确实看到,美国新能源销量前十里,PHEV车型面孔并不少。除了上面提及的Jeep牧马人PHEV外,还有Jeep大切诺基PHEV、克莱斯勒Pacifica PEHV、丰田RAV4 PHEV。

智见说

中国目前新能源渗透率很高,各个品牌的车型百花齐放,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政策在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例如本文提到的德国,补贴政策退坡后,渗透率从原来接近35%+,跌到20%左右。假如中国新能源补贴退出,新能源渗透率下滑幅度会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雪铁龙 官方 )

另一个想说的问题,就是留意本期三个国家的新能源销量榜,地方色彩依旧浓重。除了特斯拉外,基本全是自己本国品牌车型。其实意大利、法国这些有本土品牌的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

背后未必是这些国家的国民有多喜欢自家的车,更可能是补贴细则、贸易壁垒等因素所带来的结果。因此中国品牌要进入这些传统汽车强国,“地方保护”这趟水可能比想象中更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