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豫园股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筹备、数百人制作、上千人守护、数百万人观赏……当夜幕降临,豫园灯会华灯点亮,制灯人们数月来的辛勤化作绚烂夺目的灯火;守灯人们驻守在不同岗位,保障着灯会的安全有序;赏灯人们兴高采烈地前来游园打卡,记录美好的瞬间。他们在豫园灯会留下了专属回忆……

值此豫园灯会三十年之际,特推出《我和豫园灯会的故事》专栏,以守灯人制灯人赏灯人不同的视角,回顾豫园灯会三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分享他们的故事。首期的三位,都是经历了三十年灯会的“守灯人”,他们用自己的“热”,让豫园灯会彩灯的光芒更加亮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继东:守灯三十载

“1995年第一届灯会,那时只是华宝楼办的。”谈起豫园灯会,豫园文化商业集团党委书记、豫园一期执行总裁陈继东一下子陷入了回忆。“第一届灯会就只有一个猪的主灯组,没想到一转眼已经三十年。”随着灯会的不断发展,陈继东的角色也不断转变,起初他只是参与一些辅助工作,后来逐渐开始站在整体的角度,统筹推进灯会的方方面面,2010年他还开始设计策划。令他印象最深也是最得意的是2012年龙年灯会,“玻璃钢制成的龙头有光泽,中国红配色的2012片龙鳞全部闪闪发光。”每年组装主灯组头部时,所有工作人员都会在场,凌晨时分,大家一起看着安装完毕整条龙点亮时,陈继东直言当时是十分激动人心的,几个月的心血终使巨龙腾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继东与2012年主灯组合影

近几年,陈继东主要负责整体协调推进灯会各项工作,其中,安保工作几十年来他虽已轻车熟路,但从灯组安装开始,他的神经也随之高度紧绷,每年春节他都是在灯会现场度过的。每次灯组安装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又是大冬天,特别寒冷,尤其是在九曲桥两侧安装灯组,工人还需要下到水里,不一会就冻得发抖。装灯期间陈继东和同事们一直都陪伴着工人们,在特别冷的日子,他们会提前订好两大桶羊肉汤,供现场所有的工人们驱寒取暖。“虽然只是一碗普通的汤,但在冬夜里却能温暖大家的心,是他们的热度,造就了灯会缤纷的光彩。”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时遭遇超大客流,人群已经挤到了商城外圈的河南南路人民路,陈继东带着安保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同时驱赶黄牛。“早年都是用现金买纸质票,售票亭是木结构的,外面包了一层喷绘布。黄牛会乘工作人员不注意时把布划开偷票。有时候售票首日,当晚就有假票出现,即使2009年起采用电子芯片门票,也会有做工粗糙的假票。”为此,陈继东一方面求助执法部门,请他们加强巡逻;另一方面设法取证提供给警方。“那时,每年执法人员都要抓获几十个黄牛,最多时一晚就有十多个。电子票取代实体票后,黄牛基本就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会高峰期,一天的门票收入达两、三百万元,客流大的时候售票人员根本来不及找零。曾经有一天零钱全用完了,陈继东紧急打电话求助中国银行,请他们从保险库里调零钱过来。为了守护这些现金,夜晚专门安排了员工睡在现金上。直到灯会结束,最后一组灯拆完运走,这是陈继东最开心的时候,一届灯会又完美落幕。

范志韵:与灯会共成长

“1994年8月,大学毕业应聘进入豫园商城来到童涵春堂,没想到次年春节就作为赏灯人体验了第一届豫园新春民俗灯会。”豫园股份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范志韵特意翻出了1995年猪年主灯组前的留影照片,“那是开启职场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又是我的本命年,所以在领导同事的陪伴下在主灯组前拍了一组照片记录。”30年,除了千禧年新春迎接新生命,范志韵亲历了每一届的豫园灯会,从赏灯人到灯会志愿者、道口守门人、门票计数人、采编报道人、接待协调人……灯火阑珊照亮前程,陪伴她一步步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志韵与1995年主灯组合影

随着豫园新春灯会的逐年火爆,1998年虎年新春元宵期间首次开启了分时售票,并在1999年兔年新春首次封城售票。那时对于范志韵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为豫园商城兼职团委副书记,她带领着一批青年志愿者,为购票游客兑换一个元宵灯笼。她与来自各兄弟公司的青年团员们在悦宾楼门口的民间艺人一条街一字排开,在灯火璀璨中感受元宵的人声鼎沸。青春洋溢的激情迎来送往着蜂拥而至的游客,几万个灯笼没多久就兑换完了。“当时现场游客人潮汹涌,把我们所在的柜台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而工作人员只用一根简单的长绳拉着维持秩序。紧要关头灯会指挥部马上调度,由餐饮公司的领导带队,一批同事肩扛‘炸药包’(一箱箱饮料)救了我们,给每位购票游客兑换2罐饮料。”三十年,范志韵参与灯会的形式各不相同,有担任过各道口的守门人、门票回收的计票员、组织摄影家采风、采编《豫园商城报》灯会报道等。后来,她任职股份总部办公室,在灯会指挥部感受灯火闪耀背后的坚守。元宵期间每天结束后,她还要编辑一条短信,代表灯会指挥部发给每一位工作人员,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令她印象最深的是:“12点后,总指挥带着大家一起复盘,大家吃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味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志韵(左3)与2003年主灯组合影

伴着灯火阑珊一路前行,成就人生的丰满充盈。在斑驳的痕迹里,细细咀嚼岁月的甘甜和流光的璀璨。如今,范志韵已进入职业生涯末尾,但她依然充满热情,为自己与豫园灯会的故事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豫园灯会元宵三天封城售票是集全城之力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的幸福攻坚战,此时此刻的圆满是全体豫园人与各方协同坚守奋斗的幸福收官。在此,道一声辛苦,说一句感谢,致一份敬意!

一个多月来,我们亲历见证了豫园灯会所演绎的全城欢乐颂,快乐时尚地标的核心要义,“包容、诚信、创新、担当、共赢、快乐” 的核心价值观得以生动诠释。豫园灯会赋予了我们无限想象与运作的空间。这份荣光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快乐共赢,更是我们枕戈侍旦再出发的使命担当。

格局是被目标撑大的,事业是由梦想激发的。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为何出发。豫园的发展历程是被一个又一个亮点照亮的,而为了成就新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我们已经创造了过去,也必将成就未来。

信念不变,行者无疆。2018,我们在一起,在路上!最后祝愿豫园灯会的璀璨光芒照亮每个人的光明前程,让我们与健康、快乐、富足同行!

豫园灯会指挥部

2018.3.4

王青云: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每一届灯会

创刊于1994年9月28日的《豫园商城报》(现为《豫园时报》),为配合灯会宣传,每年都会有几个版面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文字好办,可照片要实地拍摄,这让报纸的原责任编辑王青云犯了难。一届灯会主题灯组最少3组,还有散落在角角落落的各种造型灯,悬挂在大街小巷的各式气氛灯、走马灯等,地上、水里、空中……要拍好千姿百态的彩灯,光靠他一个人单枪匹马肯定是不行的,于是王青云求助于工会,在工会的支持下,来自于商城各子公司、各部门的摄影爱好者被召集起来,豫园商城摄影沙龙组建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时的王青云

成立之初, 为提高沙龙成员的摄影水平和队伍的战斗力,每年会组织外出的摄影采风,在江浙的不少地方留下了足迹,同时还定期举办摄影展和影评会,互相切磋技艺,增进彼此的友谊。在每年的灯会拍摄时,除了各自的单打独“拍”,主要依靠组织团队集中拍摄,一般会在试灯和元宵这两个日子进行两次统一活动,从下午一直到晚上,白天拍灯景晚上拍灯火,拍摄时成员各有分工,做到出作品和留档案兼顾,全面完整记录每一届灯会。由于摄影沙龙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照片,王青云在编辑灯会版面时,就能做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随着拍摄任务的增加和数码摄影的兴起,2010年正值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新添了一台尼康D3s相机,当时这是一台专业级别的相机、价格不菲,使得王青云拍摄灯会如虎添翼,这年是农历庚寅虎年,在中心广场耸立着一座虎山,山顶一只王老虎仰天长啸虎虎生威,而在九曲桥荷花池吉祥物海宝则招手欢迎四海来宾。这一年沙龙不少成员也都“鸟枪换炮”,摄影沙龙适时举办了“共享世博、体验豫园”的员工摄影比赛,拍摄内容除了灯会还延伸到豫园在世博园的场所,经过长达半年多的赛期,最终评出奖项,让不少喜欢摄影的员工乐此不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沙龙成员在世博会

以往历年灯会的守门、售票、安保等工作,会临时从各子公司、总部各部门抽调,王青云还做过好几年的道口“道长”。在值勤守门时,他总背着相机,以便随时捕捉精彩的镜头。2009年是牛年,这一年有一个戴在头上的LED发光牛角灯成为不少逛灯会游客的装饰,某天临近闭园时,约5、6个年轻的金发女孩个个头戴牛角灯在豫园老街徜徉,他及时举起相机连按快门拍到一张好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青云拍摄的豫园灯会

年年岁岁拍灯会,岁岁年年留美照。王青云从1995年起第一次拍灯会,到2023年退休最后一次拍豫园灯会,这一拍就是28年。如今,他与摄影沙龙的同事也大都退休,但他们为灯会留下了珍贵的照片素材,《豫园商城报》更是完整地记录了每一届灯会的盛况。

“每逢灯会,员工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大家都争着报名参与。”这是他们共同的感受,潜移默化中,灯会成了一种凝聚力的载体,把员工、游客都凝聚在一起,灯会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带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他们都很庆幸能参与其中,为灯会贡献自己光和热。三十年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将各自的光和热汇聚其中,让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绽放出更闪耀的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