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南京,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私立青年会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求职者。她梳着半长不短的黑发,一半扎在脑后,身材苗条而神色坚定。在求职简历上,她亲笔写下“聂华苓,女,湖北应山,二十四岁”。这是刚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聂华苓,希望能在这所中学担任英文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极高的素质,学校决定聘请她教授初三、高一和高三的英文课程,每月工资82元。在当时,这份工作不仅稳定,而且薪资丰厚,是难得的机会。聂华苓心满意足,她兢兢业业地教书,同时偶尔投入到写作之中,每日生活充实快乐。然而,这样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远在北平的恋人来信,希望她前往北平与他成婚。于是,她放弃了现有的一切,只身踏上飞往北平的航班。这是南京与北平之间最后一架飞机,而她是唯一乘客。坐在空落落的机舱里,她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和悲凉。

这一幕让她想起童年离开三斗坪时,那种无依无靠、背负重担的感觉浮现在眼前。1936年大年初三,她本计划随母亲走亲访友,却发现母亲呆坐在椅子上,满脸泪水。“爸爸走了。”母亲抱紧小小的聂华苓,如同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父亲聂怒夫曾是吴佩孚手下的大将,他家大业大,有两房妻子,而聂华苓的母亲则是第二房太太。这种身份使得她们母女在家中备受排挤。然而,在父亲去世后,这个家庭再也无法掩盖矛盾,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对她们更加苛责。

1938年,日本军队逼近武汉,汉口租界内的人纷纷逃亡。这场家庭纷争终于随着战争而终止。聂华苓随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沿江逆流而上,到达偏僻宁静的三斗坪。在这里,她度过了短暂却快乐的一段时光。但这种安宁没能持续太久,因为三斗坪没有学校,而母亲坚持让女儿继续接受教育。

为了未来,母亲送她去湖北省立联合女子中学。临行那天,她哭得不能自已,而母亲擦干泪水,说:“妈又何尝舍得你?不舍也要舍,我就靠你们以后为我扬眉吐气了。”这句话成为聂华苓一生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重要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战火蔓延,中学也不得不四处迁徙。作为流亡学生,她感受到命运裹挟着自己不断向前奔跑,不敢停歇。高中毕业后,与同学约定前往重庆考国立高中,但途中艰险,无数次面临绝境。在关键时刻,一个穿军装的人出现,他竟是父亲生前好友,使他们化险为夷。

进入西南联大,再通过努力考入中央大学,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读书给了她希望。在校园里,她与王正路相识、相爱,两人情投意合,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1948年毕业后,两人因战事分隔两地。他回到北平老家,而她留在南京工作。不久之后,他来信催促,让她赶赴北平避难并完婚。

1948年12月,在炮火声中,他们结为夫妻。然而婚后的生活如同囚笼,王家的封建传统令这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女性窒息不已。繁琐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沉重压抑的家庭责任,让她感到无比困惑和孤独。当丈夫因为礼节问题斥责她时,那种屈辱更让她心灰意冷。

随着局势变化,他们乔装返回武汉,又辗转至台北。一到台北便遭遇台风肆虐,这似乎预示着未来的不安定。在这里,为养活全家,她不得不兼多份工作,还担任《自由中国》杂志文艺编辑,与众多才俊交流切磋。然而精神上的孤寂始终伴随着她,与丈夫间愈发严重的不理解和冲突更让其痛苦万分。

1957年,当丈夫赴美深造后,尽管生活压力巨大,但失去了束缚反而令她松了一口气。

1960年代初期,美国作家保罗·安格尔来到台湾访问,两人在文学活动中相识,相互欣赏渐生情愫。他鼓励支持下帮助突破内心阻碍,并最终选择结束失败婚姻勇敢追随新生活脚步!离开故土那天恍若见到了过去每一次告别、每一次漂泊中的自己:14岁独自离开三斗坪;23岁只身飞往北平特殊旅程……一路走来虽饱经磨难但亦收获成长与坚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站在人生新起点上虽仍觉孤独包围却因保罗悉心呵护慰藉倍感温暖!正如诗句所言:“真正爱乃两份孤独相互相抚喜相逢”——余生有彼此携手共度方能抵御外界风雨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