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all于1903年第一次见到铜色高跷海葵Stylobates aeneus Dall, 1903 时,他认为这个被寄居蟹占据,被大型海葵的基部完全覆盖,几丁质、薄、有弹性的东西是某种腹足纲生物的外壳,并基于此建立了新的属和种。其属名 Stylobates 大致可以翻译为“踩高跷/柱子的行走者”,种加词 aeneus 意为“铜或青铜制的”。直到用了16年检查过更多标本之后,他才确认这是海葵的分泌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色高跷海葵 Stylobates aeneus 分泌的几丁质壳 / 作者拍摄自有标本

铜色高跷海葵附着在寄居蟹的壳上后,其基部会完全覆盖壳,并分泌一层薄而柔软的几丁质膜。寄居蟹原始壳体表面的雕塑可能会因此嵌入海葵壳的顶端。随后,海葵会随着寄居蟹一起生长,并扩大这层几丁质壳,以确保它适应寄居蟹不断变大的体形。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度也在增大,因此寄居蟹原始壳体可能会完全溶解,只剩下海葵形成的几丁质壳。海葵的几丁质壳的最终形状并不会受原始壳体的形状影响,而是受海葵的解剖结构以及寄居蟹的身体结构影响。例如,海葵足盘的曲率、柱体两侧的生长差异决定壳体的基本形状,寄居蟹右旋的腹部决定壳的旋转方向,可以当作口盖的钳子则影响壳口的形状。看上去相似的铜色高跷海葵的几丁质壳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原始壳体,例如真正的海螺壳或沙蚕栖管。

铜色高跷海葵的足盘位于几丁质壳开口的后方和下方,活的个体会用足盘包裹整个壳,但是死去的标本的足盘往往会回缩。其生活在数百米深的沙质海底,这种环境中缺乏海葵附着所需的大型硬质基底,且深海对碳酸钙的高溶解度也导致这里缺乏寄居蟹所需的大型螺壳。因此,海葵与寄居蟹的互利共生为寄居蟹在少有螺壳的区域里提供了可以随自己一起生长、无须更换的住所(考虑到几丁质壳的脆弱程度,它很可能也无法被更换),也为海葵提供了难得的附着物,以及随寄居蟹一起移动,取食被翻起来的沉积物的机会。这种共生关系对海葵而言比对寄居蟹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寄居蟹尚可在普通的螺壳里生存,但铜色高跷海葵无法在没有寄居蟹的情况下固定自己,而在海底翻滚会对海葵造成严重伤害。

尽管高跷海葵属制造的壳往往被描述为“几丁质的”,但实际上,几丁质在铜色高跷海葵的壳中仅占1.7%,在另一种高跷海葵即 Stylobates calcifer Yoshikawa & Izumi, 2022 中,几丁质仅占总成分的11%,剩下的13%为盐酸可溶成分(碳酸盐),38%为氢氧化钠可溶成分(蛋白质),其余为未识别的成分。

不过,制造几丁质壳并非高跷海葵属的独门绝技。事实上,分泌几丁质的能力在海葵中被广泛分享,并至少独立起源了两次。除了高跷海葵属外,Calliactis 属的海葵会在附着的螺壳上分泌薄的几丁质层;Paracalliactis 属的物种和高跷海葵属的一样,会形成延伸出去的几丁质壳。这属于相似生活环境导致的趋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