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沿黄九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协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作为执行单位举办的“黄河岸边话非遗”系列活动第二期直播活动成功举行。
本期直播活动以四川蜀绣为主题,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蜀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培林老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汴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程曼平老师,及程老师的弟子、汴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郭华老师,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剪纸(孟津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做客河南非遗直播间。
蜀绣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年间就在民间广为流传,题材广泛而丰富,尤以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为主。其中,芙蓉鲤鱼、熊猫等更是蜀绣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展示了巴蜀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蜀绣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32种,这些针法相互组合、巧妙运用,无论是细腻的线条、丰富的层次还是逼真的质感,都能通过这些精湛的针法得以实现。因此,蜀绣的作品线片温润、色彩柔和、栩栩如生,整体画面细腻和谐,令人赏心悦目。汴绣又称“宋绣”,起源于开封,属宫廷刺绣,享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美誉。题材多以名古画为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汴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作品古朴典雅、针法多变、细腻光亮、立体感强,不管是山水画还是仕女画,都艳而不俗、清新雅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蜀绣与汴绣,虽然都诞生于黄河之畔,但却各具千秋、竞相生辉。直播中,杨培林老师与程曼平老师分别为大家讲述了蜀绣与汴绣的特点。杨培林老师1986年进入蜀绣厂,受到彭永兴、邬学强等老师的悉心指点,同时得到了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郝淑萍老师的言传身教。郝淑萍老师绣工极其精湛,其针法之洒脱、线条之流畅、整体布局之和谐,都对杨培林老师如今的刺绣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程曼平老师1972年进入开封汴绣厂,从此便与汴绣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从事汴绣行业已有52年。在这52年间,她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在汴绣的广阔天地里耕耘、探索,并培养了诸多弟子,其中弟子郭华也来到了直播间。
杨培林和程曼平两位老师在直播中还展示了各自的代表作品,分享了她们的艺术构思,并细致地讲述了两个绣种的针法技巧、色彩搭配等内容。
杨老师此次带来的作品有《舞动莲鱼》《素仙子》《写意牡丹图》《写意梅花图》《写意山水画》,这些作品都是她对自然之美、艺术之境深刻理解与精妙表达的结晶,展现了其在针法、色彩搭配、结构布局上的深厚功力。
作品《舞动莲鱼》作为蜀绣中的代表题材,不仅展现了蜀绣技艺的精湛与独特,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美好的祝愿。两条红鱼在莲花间自由穿梭,动态感十足,既寓意着富贵吉祥,又寄托了人们对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中每一条红鱼的绣制都十分考究,需要用十四、五种颜色的丝线才能绣成。丝线或明或暗、或深或浅,运用蜀绣特有的针法和技巧,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得红鱼看起来更加立体、逼真,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多样的色彩与光泽,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引得评论区的网友发出惊叹:“震撼”“灵动”“活灵活现”!
作品《写意山水画》原画为张大千和晏济元弟子的作品,是杨老师耗时四个月精心绣制的蜀绣版作品,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一次精彩诠释。通过巧妙运用蜀绣特有的针法和色彩搭配,对山峰、水波、树木及船只等细节进行精刻细画,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不仅展现了杨老师深厚的蜀绣技艺,更体现了她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深刻理解,对美的追求和致敬。程老师此次带来了多件精美的汴绣作品,如《五牛图》《写真菊花》《百子图》《清明上河图》等。
作品《五牛图》原画是唐代韩滉的传世名画,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彰显了韩滉超凡的绘画技艺,更蕴含了深远的寓意与丰富的象征意义。因此,当这一经典之作从画纸到完美呈现于绣布之上时,是一项既考验刺绣艺技艺,又充满艺术创造力的浩大工程。这样的转化,不仅是图像的简单迁移,更是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与工艺技巧的深度融合。
在有限的空间中,既要保持原画的构图美感,又要通过刺绣的层次和深度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同时,牛的皮毛色泽丰富多变,必须具备极高的色彩还原程度和色彩运用能力,才能确保刺绣作品既形式更神似。《五牛图》不仅是程老师刺绣技艺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其艺术修养、结构布局和审美能力极致体现。粉丝“陈拾”表示:“《五牛图》是画中极品,程老师的作品也是绣中极品!”
如果说《五牛图》是对程曼平老师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清明上河图》就是程老师针法的炫技之作。作品中,程老师运用了十几种针法,人物、动物、植物、景物所运用的针法各不相同,每一种针法都针对不同的元素进行精心诠释。一平方厘米的空间中,竟能绣制出六七个人物,且形态各异、表情多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刺绣艺术家的卓越才华。
欣赏了蜀绣和汴绣的作品后,杨老师、程老师和郭老师一起进行了针法技艺的现场演示。通过镜头特写,让观众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近距离地观察到每一根丝线的游走,每一次针尖的落点,都能清晰地展示出针线间所蕴含的细腻与灵动。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传承和宣传方式。
针法演示过程中,程曼平老师还专门展示了1982年完成的汴绣针法“秘笈”孤本《汴绣宋绣针法汇编》,里面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种针法的名称、操作步骤以及应用,有的还配有精美的针法图案范本,生动展现了针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在“秘笈”中,程曼平老师独创的“席篾绣”已成为如今汴绣36种针法之一。看到这本秘笈,粉丝“安安”表示:“这得是多少人的心血才做出这样一本秘笈啊,它的价值远超想象。”
随后,三位老师分别从蜀绣与汴绣的题材、色彩、针法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她们表示,蜀绣和汴绣都诞生于黄河两岸,虽然地域特色鲜明,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时至今日,蜀绣和汴绣不仅保持着传统韵味,更与时俱进地融入了新的美学观念与设计理念,使得绣品题材更加多元,作品更加贴近时代与大众的需求。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精神,正是传统刺绣艺术能够保持生命力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直播最后,现场特邀嘉宾、河南非遗新青年、孟津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老师展示了他在现场即兴创作的剪纸作品。作品以四川段黄河为主体,巧妙地融合了黄河文化与四川特色元素三足乌、青铜人面像、火锅、国宝熊猫……本次活动有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20多家支持媒体助力宣推,还有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都市频道、大河报、大河网、搜狐、百度、华人头条等10余家媒体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等多平台账号公益直播支持,观看总人数接近150万人次。通过直播,网友们深刻感受到了蜀绣与汴绣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
来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