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公众热议的话题,网络上充斥着许多食品相关谣言,这些谣言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但却被广泛转发。为破除食品领域谣言,有效普及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9月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谣言征集活动,收集到群众反馈比较集中的食品安全谣言20个,并分三期进行辟谣和解惑,现公布第三期。

谣言十四:吃桃胶可以补充胶原蛋白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桃胶,其实是桃树分泌的一种类似于树脂的胶,颜色浅黄、透明。从营养价值方面来看,桃胶所含的基本是多糖。桃胶中50%是D-阿拉伯糖,30%左右是半乳糖,而木糖和葡萄糖醛酸分别占10%左右,鼠李糖含量仅占2%左右。由于人体缺乏相对应的多糖消化酶,所以它们主要发挥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润肠作用。也就是说如何吃进去,就会如何排出来,基本不吸收。另外,某些宣传中提到的胶原蛋白,在桃胶中根本没有。因为胶原蛋白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植物性食品中根本不会存在,还有一些宣传所说的植物胶原蛋白更是一个伪命题。

谣言十五:自热米饭是塑料做的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塑料与大米口感差异明显,一尝便知,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自热米饭中的大米是塑料做的。目前自热米饭中的米分为再造米、α米和无菌米三类,再造米是将多种大米研磨成粉后,复配并重新挤压成米粒形状的产品;α米是将天然大米蒸熟后,进行干燥和脱水的产品;无菌米则是将天然大米蒸熟以后不干燥不脱水,直接进行无菌包装的产品。这三类自热米饭的原料都是大米,不存在塑料一说。

谣言十六:吃鱼生喝白酒能杀虫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相较于咸水鱼,淡水鱼更容易成为寄生虫的宿主。肝吸虫病是最常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的寄生虫疾病之一。肝吸虫的囊蚴外面有两层囊壁,像穿了厚厚的盔甲一样,有研究显示把囊蚴浸泡在酱油内可维持5小时,在食醋内可维持2小时才死亡。因此,民间传闻的各类“杀虫秘籍”,不管是喝白酒,还是与大蒜、芥末、醋拌着吃都无法杀死肝吸虫。此外,酒精也会加重肝脏的损害。

另外,很多人为了追求鲜美嫩滑的口感,将鱼片放进开水烫一烫就捞出来,殊不知温度不足或者时间过短都会使肝吸虫逃过一劫,所以不单是鱼生,鱼生粥、鱼片火锅等烹饪不当的时候也有感染风险。因此,要避免肝吸虫病最好的秘诀是将食物充分煮熟后再食用,处理生鱼的砧板等厨具也应尽快消毒,并且与熟食分隔。

谣言十七:饭后喝酸奶可以帮助消化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酸奶由牛奶发酵而来,除了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酵母菌、乳酸杆菌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由此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但这些活的益生菌只存在于需低温储藏的酸奶中,常温酸奶并没有上述作用。食物的消化,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条件,即规律的胃肠蠕动和消化酶。无论是常温酸奶还是低温酸奶,本身都不含有消化酶,帮助消化的说法也无从谈起。

其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什么可以帮助消化的食物,只是说有些食物更好消化,酸奶就是其中之一。

谣言十八:虾发黑就是有毒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虾体发黑并不意味着“有毒”,这通常是由于自然氧化或存放时间过长引起的。虾在死亡后,其体内的酶会分解黑色素细胞,导致虾壳或虾头部出现发黑现象。不过,虾如果存放时间过长或储存条件不当,可能会腐败变质。变质的虾除了发黑外,还会伴随异味、质地变软等症状,这样的虾就不适合食用。

因此,虾发黑不代表有毒,但如果伴有其他变质现象,则应避免食用。选购和食用虾时,注意其新鲜度、气味和外观,避免长时间存放,确保食品安全。

谣言十九:开水烫一下餐具能杀菌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这种说法不正确。开水冲烫餐具时间短,无法达到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效果。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在于温度和时间,而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在足够高温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有效杀灭大部分微生物。就餐时所使用的“开水”温度往往较低,再加上很多人冲烫餐具时间多在数秒至数十秒之间,达不到足够时长。所以,就餐前用“开水”烫餐具,并不能达到有效杀灭致病性微生物的效果。

谣言二十:不爱吃蔬菜,能用蔬菜干代替

辟谣:是假的!

真相是:蔬菜干不能完全取代新鲜蔬菜,只能作为部分补充。蔬菜在加工成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损失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降低。

市场上的蔬菜干主要有2类,大部分是油炸调味的蔬菜干,还有一小部分是冻干的原味蔬菜干。油炸蔬菜干通常添加大量糖、盐,高油高糖高盐;冻干蔬菜干通过快速冻结、水分升华脱水,营养保留较全面,但大多没加调味品,口感一般。

所以,新鲜蔬菜富含的各类营养素更加全面和丰富,建议不爱吃蔬菜的人尽量尝试培养对新鲜蔬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