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聆听历史回响,感受艺术魅力

探索科学奥秘,洞察社会本质

通识教育就像一座桥

连接着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岛屿

城院学子已然踏上了这场

充满惊喜与收获的“知识之旅”

走出教室、走进校园、

走进城市和乡村

当知识学习与精彩纷呈的研学活动相结合

让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同学们

拓宽眼界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培育科学思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些精彩的课程吧~

最City的课堂

《杭州通论》

《杭州通论》是一门没有教材,却有主题的课程,那就是带领学生寻找城市发展背后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城市认同,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智慧。课程邀请或是对杭州城市有研究、或是深度参与杭州城市规划发展的校内外专家担任教师,以“名家英才精讲课堂+沉浸式杭州实践课+翻转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并辅以“星光大课”等主题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9月15日《杭州通论》第一课现场

《杭州通论》带领学生走进杭州,从西湖、良渚的历史溯源,大运河街区的产业变迁,到杭帮菜博物馆的味蕾盛宴,馒头山的人文景观,青山湖的生态之美,再到小营巷的红色记忆,杭州西站的时代风貌……这座兼具文史底蕴与现代时尚魅力的城市,成为学生全方位观察、理解、研习的大课堂和实验室。

学生们穿梭于街头巷尾,用脚步去丈量、怀真心去认识、以实践致真知,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并存,触摸城市“跳动的脉搏”。

2024年,《杭州通论》课程2.0版以“10+5+1+N”形式展开,即10次专家授课、5次专题讲座、1次现场实践课,N次小组汇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讲解生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和社会公众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通论》现场课走进杭州西站

电信2303班的艾阳浩说:“良渚实践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明探寻之旅,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也提升了大家对非遗保护的关注,从而激励我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进杭州西站让我认识到,现代火车站不是单一的交通枢纽,而是能够实现站城融合的中心地带。我相信杭州西站将在杭州未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智能建造2301班的吴宣谊分享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焕新古老的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与工业遗产》

《中国大运河与工业遗产》课程负责人曹福然表示,立足毗邻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的学校区位优势,课程以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工业文化为内核,聚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杭城篇章”,阐释杭州依托大运河布局传统工业的历史演化、经验成就和文化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谈原地方国营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纺织工人代表许恒

课程注重挖掘科研、教学、实践等场景的人才培养功能,采取了重引导、融理论、多实践的教学模式,内容涵盖工业锈带、生活秀带、评价体系、数智时代四大模块,以部校共建平台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为资源支撑,向学生讲授当前国内外理论、史实与代表性案例等。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除思辨研讨、小组报告外,还包含设备实操、田野调查两大内容。其目标是拓展青年学子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谱系的认知和理解,在可信、可亲、可及中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增强“四个自信”,以文化创新“打开”流淌千年的中国大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撰写的大运河主题调研报告汇编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我切身感受到了大运河工业化进程的波澜壮阔。依托大运河,许多沿线的‘老工厂’‘老园区’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远比我所认知的更加丰富有趣。”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说。

一场“寻根”之旅

《寻找中国乡村》

“出发,去找。”

“年轻的朋友们,从观察身边开始,打开内心的束缚,记录想记录的,表达想表达的。”

“记录自己所寻,书写自己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文学院教师傅俊把《寻找中国乡村》比作一场与三五师友的游历、探寻之旅。从史前遗址到美丽新村,从诗词记文到绘画艺术,从田园风光到房屋建筑,从村落人家到乡里乡亲,从农家生计到掌邦之野,从柴米油盐到精神世界……一边寻找,一边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寻找,这门课的焦点是“乡村”,核心是在“寻找”。

在这门课程里,师生共同探秘淳安詹家村、安吉李村、嘉善北鹤、绍兴安昌、兰溪社峰村……通过思考、阅读、观察、调查多维齐动,促使学生走近中国乡村,感受链接大地与文明的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生赴杭州萧山欢潭村进行实地走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找中国乡村——学生文萃》

课后,傅俊将学生们的课程作业精心编辑成册。这册名为《寻找中国乡村——学生文萃》的作品集,被送给学生留作纪念。傅俊表示,“修读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多个不同专业,从课程角度而言,我希望能为他们搭建更多探索、思考、感受的平台。在科普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之外,助力学生增厚人生底色,以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多‘再出发’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与人文的“二重唱”

《中国古代陶瓷》

瓷器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浙江则是青瓷的故乡。人文学院历史学系黄义军开设《中国古代陶瓷》通识课,带领学生了解中国陶瓷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学习陶瓷文化,品鉴古代陶瓷。

陶瓷发展的过程既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黄义军认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思维逻辑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黄义军注重通过不断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她在课堂中设置“我最喜欢的陶瓷器”速写环节,鼓励学生或从不同的陶瓷器组合观察地域变化与工艺的联系,或通过近观瓷器分析某种装饰的形成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商学院、医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速画史前陶器

课程设置“人文行走”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在南宋官窑研究成果展、南宋官窑遗址展、中国陶瓷文化陈列以及临时展“瑞炉流香——景德镇宋元青白瓷香炉标本展”等展览中,学生触摸、观察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陶瓷,感受来自遥远历史的温度。养知、养心,师生在课程中共同感受陶瓷文化、发现价值所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义军为学生们讲解南宋官窑出土瓷器

青瓷独特的纹理让人沉醉其中,细腻的釉面仿佛映出了往昔的事物。“我在瓷器中感受南宋的人文气息,感受历史的文化底蕴,这丰富了我的人文素养。” 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101班的王浩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授的不只是写作“秘籍”

《大学写作》

提问题,做理辩”是《大学写作》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内容不仅围绕文化遗产、科学技术与中西文明、语言与人工智能、文物的生命等话题,还将社会热点《黑神话:悟空》、优秀纪录片《国家宝藏》、优秀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素材融入教学,目的就是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写作》课程组与清华大学专家教师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写作》课程组研讨与集体备课

《大学写作》课程负责人胡曦幻表示,课程设计学习借鉴了大量国内知名高校的写作类通识课程,还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组教师进行指导。通识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都有帮助。

法学2305班的汪小琰说:“很感谢老师,我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参加了如此有意义的一门课!阅读、讨论、思考贯穿着课堂始终,我的写作技能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感觉非常有收获!”

做有觉悟的现代公民

《国家的常识》

“国之者,积民而成。”爱国,由做现代公民而始。一个现代公民,有健全的政治情感,自爱而爱人,不冷漠,不狂热。一个现代公民也有开阔的心胸、全球的视野,不坐井观天,不故步自封。一个现代公民还有务实理性的见识、长期发展的眼光,脚踏实地,不奢望,不绝望。

这是法学院教师傅乾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国家的常识》的课堂。课程力求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这里,老师会从“第三种黑猩猩”讲到“酋长如何掌权”,从苏格拉底之死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制度创新的意义,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这些鲜活的案例,来自政治人类学、比较政治学、发展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引发学生对国家概念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识教育,首先是品格养成的教育,讲的是‘先立其大’。”傅乾认为,无论古希腊讲的做“好人”和“好公民”,还是中国古人讲的“礼义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异曲同工。其次,通识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讲的是修养,是担当,是行动。再者,通识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讲的是通情达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希望《国家的常识》这门课,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也能培养他们担当的品格、动态的心智和实践的智慧。”傅乾说。

带你穿越古代杭州

图与画之间——境外所藏浙江‧杭州古地图展

“自古以来,杭州便不仅是居住与生活的空间,也是被记录与想象的空间。这些记录与想象,许多以地图为承载。”

“杭州是最早进入西方视觉记录与想象的中国城市。”

为了扩大通识教育的覆盖面、打造浸润式育人环境,2024年6月,由学校通识教育中心主持策划,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兼聘教授林天人老师为主策展人的“图与画之间——境外所藏浙江‧杭州古地图展”开幕。展览汇聚了70余件从美、英、法、日、西班牙及我国台湾地区搜访而得的浙江及杭州珍稀古地图的高清复制件,集中呈现了大运河、海塘与西湖历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文2101班曾云瑞说:“古地图展上大量兼具地理信息和绘画趣味的图画,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地理绘画技术和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也是我们在文化视角上‘再发现’现代杭州的难得机会。我们不仅领略到杭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在观赏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理念。”

“这场展览是浙江、杭州历史文化的展示,也是对古代地图与历史的探索,让我了解到古代这片土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历程。这些古地图让我更加直观地看到过去浙江以及杭州的风貌,认识到了杭州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广告学2201班吴佳俐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与画之间——境外所藏浙江‧杭州古地图展”还将走出校园,于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在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城市阳台)、12月16日至12月30日在杭州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展出。

浙大城市学院自2023年启动通识教育提升工作以来,通过邀请专家打磨指导、开展多轮评审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育人成效进一步凸显,目前已形成“艺术与人文”“社会与价值”“自然与科学”“沟通与写作”“量化与逻辑”五大模块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除上述课程外,学校还设有《杭州历史与记忆》《中国古代的艺术》《宋代陶瓷》等优质通识课程。下一步,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之以恒打造丰富多元、富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

来源 / 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宣传部,部分图片 肖婷 摄

责任编辑 / 张丹

审核 / 孙亚飞

终审 / 陈雯婕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