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冰激琳

编|冰激琳

►蒙古国现状

蒙古国坐落在辽阔的中亚内陆,拥有约345万人口和15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乍看之下,这块地广人稀的区域似乎还有点“奢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它不仅是世界上最稀有人口的国家之一,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煤炭、黄金、铜、铁,这些矿产在地下等待着创造财富的机会。

按理说,巨大的矿产财富足以让蒙古国毫不费劲就走向繁荣。

然而,现状却恰恰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资源充裕,但蒙古国经济发展一直滞后。

世界银行在2022年将蒙古国评为中低收入经济体。

如此多的资源,加上大量出口可能性,但经济却每况愈下,似乎有点让人想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就在眼前,蒙古国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每年依赖外援,政府也几乎负债累累。

资源无法带动经济增长,这确实是个需要解开的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背景

其实蒙古国的历史要回到13世纪。

在那个时候,成吉思汗带领着他的部落横扫欧亚。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曾雄霸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蒙古帝国疆域空前辽阔,这个草原民族将四分五裂的部落联合起来。

呈现出的强大组织力,让周边国家都为之震撼。

然而盛极而衰,这个巨大的帝国并没有维持很久。

成吉思汗去世后,帝国逐渐陷入内部权力斗争,各大宗王彼此争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4世纪,蒙古帝国分裂成了多个汗国,原本辉煌的帝国不复存在。

蒙古人当然不是没有尝试过复兴。

多次起义和内部尝试,但由于派系纠纷和外敌入侵等种种复杂的原因,每次都无果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迟早不得不经受外部列强的影响与控制。

这一势弱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朝统治时期,在此期间蒙古高原也完全被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到了近代,随着清朝的瓦解,蒙古人重新看到了独立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在俄国势力的支持下,外蒙古宣布独立,随后经历了一段充满动荡的时期。

然而,蒙古的独立并未一帆风顺。

他们一方面挣脱了清政府的束缚,同时政局又频频面临俄国势力的干涉,甚至一度被苏联控制。

但蒙古人并未消沉。

几番努力,尽管靠着外部如果援助以及内部几次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终于在1921年正式摆脱俄国的直接统治,宣告成立了一个现代化的蒙古国。

于1924年更名为蒙古人民共和国。

正是在这样几百年起起伏伏的过程中,蒙古人为了独立与生存拼尽全力。

然而,只靠过去的黄金时代是不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矿产资源

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多得让人眼红!

光已探明的储量,就足以让该国成为世界主要矿产资源输出国之一。

煤炭、铜、稀土元素都储量惊人,这一度让许多国内外投资者都摩拳擦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矿产真的是一个难得的宝藏,但问题出在,如何把这些宝藏拿出来。

蒙古国的困境首先体现在铁路运输上。

矿产要卖出去,奈何蒙古国地处内陆。

且大多出口目的国位于周边国家,而这一切都依赖铁路运输来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几年前蒙古国一次错误的决策。

选择了与周边国家不同的苏式宽,大大拖累了矿产的输出效率。

当蒙古国的火车把资源运到中国边界时,它们不得不错停下来,换装成符合中国铁轨标准的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没有想象中简单,人的手法、机械的调整,甚至等车时间。

这一切拖累了运输速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问题还不仅限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蒙古只靠陆运的话,好,多多少少还能想办法,但蒙古没有出海口。

国土虽大,蒙古却完全被其他国家包围,根本没有条件使用海运这种更为高效的出口方式。

没有海的支持,蒙古显然在这场全球矿产竞赛中就失去了极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矿产运不出去,卖不上价,这简直就像个公开的笑话。

要么勉强依赖效率低、成本高的路线硬拖下去。

要么国家直接陷入无止境的投入,而成果甚微的困局。

没收入,没更新基础设施,最糟的是逐渐被市场抛下。

等着开采的财富就这么白白陈列在哪,不禁让人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环境与畜牧业困境

蒙古国辽阔的草原、广袤的土地、相对高海拔的地势。

这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一个牧业发展的天堂。

然而,现实却没有这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国的气候极其恶劣,冬季的寒潮、频繁的倒春寒甚至沙尘暴都是蒙古牧民的噩梦。

养牛养羊一直是蒙古人主要的生计来源,但蒙古国牧业并不稳定。

面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即便牧民们全年都在为严冬做准备,也阻止不了牛羊大规模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蒙古就有将近300万只牛羊在极端天气中被冻死或者失踪。

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是年复一年的常态问题。

冬天的寒潮是一只无形的大手,不是冻死就是拖垮,牧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会提前准备干草、粮食,搭建临时牲畜棚舍来保护牛羊免遭天气侵袭。

但即便如此,面对极端气候时依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恐怖的沙尘暴、极度寒冷的冬天,这真是虐了又虐。

许多牧民明明具备丰富的经验,也尝试了各种方法提前应对,但依旧常常天不遂人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化问题

随着畜牧业面临危机,越来越多的蒙古人开始向首都乌兰巴托迁移。

这本是一种本能的生存选择:农村生活难以维系。

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城市,渴望在那里找到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工作岗位。

但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峻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兰巴托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不断涌入的移民。

市内有限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不堪重负,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人口。

那些从农村过来的人,往往没有什么体力活之外的技能。

在乌兰巴托,原则上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对应的职业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会有人给他们这样毫无专业技能的人,专门去提供优质的工作机会。

于是,许多人最终被迫住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拥挤、简陋的居住条件。

再加上严寒的气候,使得他们的生活比在牧区好不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们也不得不依赖烧劣质煤炭取暖,还污染了整个城市的空气。

事实上,乌兰巴托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城市里糟糕的生活条件,加上找不到工作,贫困呈现爆炸式增长。

当生计逼到了大家不得不铤而走险的时候,社会问题开始成堆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劫、盗窃、欺诈事件大量增加,挣钱越来越难的人民转而通过违法手段求生存。

而陷入困境的年轻女性,则可能选择走上更为艰难的道路。

这也导致了蒙古国“风俗业”问题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现在乌兰巴托各式地下行业盛行,并非社会中的什么公开秘密。

而更多和更严重的悲剧,每天都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生根发芽。

如果这些挑战是在慢慢积累的,那么未来是否真能找到一条出路,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的解决路径

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蒙古国的问题并非缺乏资源,而是如何有效利用它们来推动经济发展。

从矿产运输的困难到畜牧业受制于极端气候,再到拥挤不堪、基础设施匮乏的城市。

尽管各个领域看似都独立存在,但其实它们交织成了蒙古国经济发展停滞的核心困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矿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显然是硬伤。

政府需要考虑如何从更成熟的周边国家吸取经验。

修复铁路线路,或与其它出海大国展开更积极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得找条出路,把那些“只能干看着的矿”真正市场化。

而不仅仅是无休止地“修修补补”,加速探索新科技在矿产业中的应用也绝对适时。

这或许才是帮助蒙古国突破现状的核心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科技在畜牧业领域的投入也是不可忽略的。

现代农业技术,新一代的防灾工具。

面对这年复一年的沙尘暴与寒潮,光靠传统的经验明显不够。

蒙古可以更多采用数字化畜牧管理,或者借鉴其他气候条件相似的国家,引进更能抵抗严酷天气的牲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蒙古国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资源匮乏,而在于如何把丰富的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铁路想修,但修错了。

矿产是有,但运不出去。

发展城市,但人来了安置不了,结果弄得乌兰巴托乌烟瘴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其实不到头。

未来的路怎么走?

发展科技、提升基础设施固然是方向。

但办法再多,总得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