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位于青岛平度祝沟南岭,也叫南坡、南山。遥望两目山,面对白浪河,风光迤逦,景色优美。当年莱州知府上任时,途经于此,见此地山水非凡,出于敬重,下轿步行。出祝沟后,方才重新上轿。
祝沟南岭为什么叫笔架山?与司马相如又有什么关系呢?
话说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蜀郡(今四川成都)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名叫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原名叫犬子,因为他出生时家里的一条狗恰好生下了一窝小狗,因此得名。但这个年轻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名字,他决定以战国时期的名相蔺相如为榜样,改名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西汉大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当时的胶东王都,位于现今的平度市城区东南25公里的古岘镇。胶东王刘寄是汉景帝的第十二子,老百姓习惯叫他康王。康王的传说流行很广,可以说妇孺皆知。很多人从记事起,就常听家里老人讲康王的故事,那时经常听老人念叨:“康王家儿,专门对着干”。意思是康王的儿子性格倔强,脾气古怪,叫他往东他往西,叫他打狗他打鸡。遇到谁家的孩子不听话,老人就会说:“你真像康王家的儿。”偶尔还听说过“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
“康王”刘寄,也是汉武帝刘彻的表兄弟。刘寄被封为胶东王时,正是胶东国的鼎盛时期。在王位28年后去世,“康”是他死后的谥号。刘寄热爱诗词歌赋,他非常欣赏司马相如的才华。当他看到《子虚赋》、《上林赋》时,他以为这是古人的作品,感叹自己未能与作者同时代。
此时,司马相如的好友杨得意告诉刘寄,《子虚赋》、《上林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刘寄听后非常惊喜,立即邀请司马相如来胶东王府做客。就这样,在胶东康王的王府中,司马相如度过了他的一部分时光。
有一天,司马相如决定出游寻找灵感。在胶东王府北边不远,他来到了一个名叫祝沟南岭的地方,这里景色怡人,白浪河流水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司马相如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就决定在此停留一段时间。每天他都会在山林间漫步,欣赏着大自然的奇观,品味着宁静与和谐。边走边看,他将感受和思考,化为一首首优美的词赋,用笔墨记录了下来。
当地的百姓听说司马相如来到这里,也都纷纷前来,希望一睹这位大诗人的风采。祝沟街的老少爷们,被司马相如的诗词所打动,纷纷传颂他的佳作。为了纪念司马相如,他们把祝沟南岭改名为笔架山,寓意着这里是诗与远方开始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架山的名声越来越大,这个传说也在不断流传,成为了当地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希望能够沾染到诗的气息,感受那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底蕴。而司马相如的诗词也如同不朽的灵魂,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每当夜幕降临,笔架山上诗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那古老而又不朽的传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