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肩负重任。

10月23日,山东省海洋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宇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席。

林武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发展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顾山东发展历程,我们始终在经略海洋上奋勇突破、砥砺前行。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真正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林武在讲话中强调,要聚力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聚力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聚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聚力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创新,聚力提高海洋开放合作水平,聚力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

作为全省海洋发展的龙头,锚定“走在前、挑大梁”,青岛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充分发挥海洋特色优势,紧扣目标定位,在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进程中,持续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01

科创为先,用好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前沿技术和成果产出的“源头”。

山东海洋科研实力雄厚、海洋人才储备丰厚。目前共有“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50个;海洋领域院士有三分之一在山东;“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

在“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方面,青岛在全省毫无争议的“挑大梁”。

以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深海基地等享誉全国的平台为代表,青岛拥有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5家,部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56个,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

国家深海基地

立足海洋科创优势,青岛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目前共有全职驻青涉海院士23人,海洋人才总量突破37万。

构建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体系,青岛围绕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前瞻性布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已投入运行,“国信2号”“国信3号”开工建造;

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

HM2000型浮标成为唯一获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化浮标;

全球首艘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在青签约建造;

青岛港首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全球装卸效率最快;

国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临床进展顺利……

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

在做好海洋这篇大文章上,青岛明确要进一步加码推进海洋领域高能级平台建设。支持崂山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推动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国家深海三大平台;推动“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体化运作;高质量运行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新高地;规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建设,推进一批科学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让各类创新要素在科创平台上高效流动、深度融通,青岛持续塑造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强大的策源能力。

02

产业引领,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蓝色新引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是做大做强海洋产业。

山东海洋产业基础雄厚。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

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作为山东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在此均有布局。202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2.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2%,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位。

当前,山东正加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青岛也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统筹推进海洋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发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今年,青岛首次提出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现代渔业、海洋化工、港口航运、海洋文旅等优势产业。

产业兴海,仅今年上半年以来,青岛就对140个海洋重点项目进行了总额超207亿元的投资。

目前,“深海一号”能源站、“海葵一号”等大国重器在青建成交付;青岛百发扩建项目投产运行,全市海水淡化规模达到34.1万吨/日;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即墨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自主研发的“瀚海星云”大模型、“问海”预报大模型发布,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启动,青岛迈出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国内“第一步”。

“青岛造”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

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耕海牧渔、向海问药,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着力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03

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应用到具体产业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为海洋强省建设赋能。

近年来,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平台在山东鳞次栉比,这些强化要素协同、注重企业引领的平台汇聚产学研用等要素,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牵引力。

作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率先发力,打造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的各类创新联合体。

现在,“省船舶共同体”正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带动船舶产业链迈向高端,拉动造船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省海洋共同体”累计培育海洋科技企业31家,突破产业共性、前沿技术31项;33家涉海新型研发机构,覆盖生物基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新材料、海工装备、智慧海洋等领域;10家涉海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111家涉海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中,超九成依托企业建设。

为促进海洋领域创新成果就地转化,青岛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构建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正推动更多海洋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已促成技术合同交易超亿元。

加快打造海洋领域“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青岛去年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9.35亿元,同比增长约70%。

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在前、挑大梁,青岛还要进一步将驻青涉海机构数量多、级别高、基础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对此,不久前召开的市委海洋委全体会议就明确了路线图:

要立足青岛海洋科教资源优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建好用好重大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跟踪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机制,强化科技服务和金融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做强做大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形成海洋向“新”力,青岛以强大的海洋科技创新实力,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当仁不让的引领者姿态,为海洋强省建设铸就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