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相关词条频繁出现,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所谓“文字讨好症”是指在社交聊天软件中,通过添加语气词、表情包等方式,从对方角度出发,让文字看起来“更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92.2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仅有6.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而其中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身有过相关行为。60.56%的人认为对于他人的“文字讨好”行为会感到被尊重,13.15%的人认为对于他人的“文字讨好”行为会感到不自在,也有26.29%的人表示无感且无所谓。

可以看出,文字讨好的行为在网络社交上非常普遍。那么,“文字讨好症”为何会击中大部分人?回复“对哒”“对滴”,到底是礼貌还是“文字讨好”?

PART.1

快来测测你用几级”讨好式“回复?

第1级——“叠词”大户

这类人在聊天中,绝不会出现单字,而是用叠词

比如: “嗯嗯” “好的好的” “来啦来啦” “ok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佛使用了叠词,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满满的诚意。 有时候,还会特意加上一个波浪号 (~~~~~)

这类用法,更常见于职场之间的同事、上下属沟通,以及乙方回复甲方的话术中。仿佛使用了叠词,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满满的诚意。

第2级——喜欢用“语气词

这类人在聊天中,必须要加语气词。 比如不能说 “好”,一定要说“好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 能说“对”,一定要说“对滴”; 有的人,甚至会在叠词的基础上,叠加“语气词”,比 如“嗯嗯呢” “对滴对滴呢”。

内心os:我刚刚说的话应该没有冷冰冰的吧,应该挺热情的。

第3级——回复必出现“哈哈哈”

这类人在面对别人的分享时,不会回复“哈哈”,一定要3个“哈”以上。

比如: “我也觉得哈哈哈哈” “对啊哈哈哈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多“哈”,越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被对方笑到。

第4级——必须要加“表情包”

这类人在用完叠词、语气词,并加了“哈哈哈哈”后,

还会在收藏的几百个微信表情 中,挑选一个最有趣的发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有人发消息,会习惯性立刻回复;

一来一往的聊 天后,最后一句一定要由自己结束。

仿佛只有这样做,这场“交际战”才算圆满收官。

PART.2

“ 文字讨好症”为何如此普遍?

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字讨好”更多是体现尊重,也是交流双方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心理专家张珂博士指出,使用一些语气助词不一定为了讨好对方,而为了让语言文字不那么“中性”或被误认为“带有攻击性”,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交流沟通的意图,降低被误判为攻击性语言的概率,及减少担心交流不畅带来的焦虑感,起缓冲和放松的作用。

“文字讨好症”并非贬义,更不是一种心理病症。“文字讨好”之所以普遍,是因为人们希望自己在社交中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塑造一个亲切的形象,而不是让人觉得糊弄、冷漠、敷衍。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文字讨好症”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礼仪的重构。媒介环境学聚焦于媒介技术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由于媒介技术的特性(如异步性、匿名性等),人们需要适应新的交流环境,形成新的社交礼仪。添加语气词、表情包等“讨好”行为,可以被视为在新媒介环境下,人们为了更有效地传递信息、维护社交关系而采取的策略。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人们对媒介环境的适应,也反映了媒介环境对人们社交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类于特定的社会圈层来获得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在聊天中,“文字讨好症”现象体现了人们通过模仿和使用流行语气词、表情包等符号来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这种模仿和使用不仅有助于个体融入社交媒体环境,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还强化了圈子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所以,与其说“文字讨好”是在讨好别人,不如说是在社交压力爆棚的当下,帮自己减压。

PART.3

“对哒”“对滴”,是礼貌还是“文字讨好”?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曾提出一组数据, 信息的传递等于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 线上交流只有文字,对于人的心理加工来说,文字确实有点儿冷冰冰。”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指出,文字只能占据表达的7%左右,大部分是来自于非文字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这是人际沟通交往中的基本规律。同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很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矛盾。“文字+表情总体来说能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能弥补文字交往的不足。 因此用表情来丰富文字,本身是积极的。 ”

而在我们日常对话中加入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所以把它称为“文字讨好”,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的“讨好”这一程度。

“我们所说的‘文字讨好’,很多时候不是处于这种情况,人们不一定是出于低自尊状态,更多是‘信手拈来’。”在陈武看来,“文字讨好”这一概念是对某类表达方式的总结。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类表达一方面能增加亲切感和画面感,让交流沟通更轻松顺畅,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讨好”这一概念本身带有消极的含义。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一类交流过于热情,可能成为一种负担,猜测别人的想法本身也会增加对自我的消耗。陈武表示, 如果每次都因为发消息想半天、纠结自己用什么表情,可能会消耗自己。“社交表达更多需要追求一种平衡,你好我也好。

最后,其实,无论解读为讨好还是礼貌,这样的沟通现象在当下的线上交流中,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帮助沟通的彼此缓解情绪;也有其局限性。但也不必过度担心,“文字讨好”并非是贬义的,每一种流行的语言方式,都是应时而生的。它的出现、产生,虽夹杂着当时当下人们的情绪,并不会真正妨碍沟通与表达。是否“文字讨好”并不重要,不被所谓的标签定义,不为社交内耗所困,好好说话,真诚表达,自然会实现沟通的和谐畅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张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