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周总理曾经将赵炜叫进自己的办公室并告诉他:“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1976年1月8日,这位伟大的军事家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1976年1月11日下午4点30分,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结束,遗体将送往八宝山进行火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追悼会

十里长街,人海如潮,平常只要半小时的路程,却在这天足足走了一个小时三十五分。

哭声连绵,响彻了整条街巷,群众都在惋惜这个伟大军事家的与世长辞,并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人动员、没人组织的巨大而又秩序井然的队伍。

除了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三项要求,邓颖超还派人在夜间秘密将周总理的骨灰洒落在四个地点,且三十年都未选择公开,这是为何?四个地点又到底有何意义?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三项要求又是什么?又为何只做到了其中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周总理的三要求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的逝世成为了举国上下最悲痛的事件,这个为党为人民服务一生的出色领袖,因为病痛的折磨终是离开了人世。

而在周总理辞世的当天,邓颖超向党中央提出周总理生前的最后一个要求:骨灰不保留,且要撒掉。

其实在周总理生前便向党中央提出了要求。

周总理当时的要求是: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

对于这三点要求,李先念第一个便站出来反对:“即使应该这样做,也不能从总理开始,否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

李先念说得并不无道理,按照周总理当时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呼声,若是这般草草了事,民众如何能够答应。

邓小平同志也是赞成李先念的想法,作为国家的总理,如何能够这般“一切从简”,一生为党为人民的领袖,这般节俭又如何向群众交代?

因此,周总理的三项要求当中,只有“不保留骨灰”这一项要求才得以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被运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去世后,火化场的工人便将火化炉修整一新,并挑选出最优秀的工人为周总理服务,然而谁也不愿意亲手将周总理送进火化炉,更不愿意亲手去扳动电闸。

所有的群众对于总理都有着不舍之情。

忘记了具体的时间,忘记了几点开始火化,只是相对无言,直到火化结束。

这是后来高振普的回忆。

待火化结束,高振普便和张数迎、乔金旺用取灰工具,将骨灰全部扫出,并捧着邓颖超亲自准备的花圈,由治丧办的同志护送,乘车离开了八宝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1月12日,邓颖超将西花厅党支部的三个人找来并分配其三人一项秘密的任务。

副卫士长张树迎、贴身卫士高振普、秘书赵炜。

“我希望你们能代我将恩来的骨灰撒在中国大地上。”

邓颖超嘱托得很是殷切,这让三个人有些不自在起来。

“怎么能交给我们来做呢,周总理也有侄女侄子,亲属后代,我们这样做,不合适。”

高振普第一个进行了推辞,并非不是不愿意,而是总理的骨灰应该由亲人进行管理最为合适。

但邓颖超接下来的一番话,让罗振普三人有些动容。

“我和恩来年轻时候都做过党支部的工作,也一直重视党支部的工作,所以这件事也要依靠党支部,交给你们,我相信,你们会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你们为恩来办的最后一件事。”

高振普三人沉默了,三人心里很是动容。

紧接着邓颖超继续道:“接到中央批准的消息,我很开心,但目前条件不允许我去做,因为年岁大的关系,加上出动目标太大,所以这项任务交给你们最为合适。”

并要求高振普三人,去寻找一下哪个地方可以撒骨灰,最好是撒在有水的地方。

1976年的北京天气特别寒冷,到处冰封的大地,但为了完成邓颖超的心愿,高振普等人驾车从北京附近查看了几处水渠的位置,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几处地方都不是很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载周总理的骨灰盒

大部分的河段都冻了冰,只有一小段的位置有水流,如果将骨灰撒至这样的地段,显得很是随便。

无功而返的三人决定再次询问邓颖超的意见,并向邓颖超提出,可以请示中央,让中央帮忙寻得一处合适的地方。

了解情况后的中央,决定派飞机去撒周总理的骨灰,并将此项任务交由罗青长、郭玉峰、张树迎、高振普四个人去进行。

当然,撒的地点也是根据周总理生前遗愿并由中央同意的。

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结束了,晚上7时半左右,邓颖超带着工作人员走进了大会堂,周总理的骨灰就安放在那里。

邓颖超有些绷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