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东西,“淘”出一堆《读者》杂志,有的已经发黄,部分钉子已经生锈,都是很久以前的了,全部清理出去,毫不犹豫。

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者

《读者》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一本文学杂志,差不多是初中的时候。缘由不是学校发放,也不是班级订阅,而是“奖励”。记得当时期末考之外的平时考试流行张贴“光荣榜”,红纸黑字贴在墙上,大家都去找自己的名次,有点古代科举发榜的意思,只不过频次高得多。与之相应,学校得有点“表示”,要不就全然是精神激励了。

最主要的奖励就是发本杂志了,也可能是两本。杂志名叫《读者》,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老师在杂志封面上写个很大的“奖”字,圆珠笔写的,当时墨水笔使用很多,但写在光滑的杂志封面上显然不行,印象中还是写得比较好看的。字上盖学校的公章,不是钢印,经常糊掉了。除了《读者》,似乎也发过别的杂志,只是不记得名字了。

也不全是奖励杂志,有时会增加一本笔记本,硬壳的,那会儿可是稀罕物。记得有次还加了把锁,闻所未闻,简直奉若神明!而期末考则是发奖状,每学期都有,回家用浆糊贴在墙上,当时家里的墙还是土质的,后来盖楼房就不见了,估计撕下来也是碎的,付之一炬了可能,没见着…

《青年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杂志》

记忆中发了杂志也就大致看看里面的文章,多是文摘,就是当课外书读的,扩大知识面,对作文水平提高显然作用不大…也没有细看,一直不知道是哪里的。后来读的杂志多了起来,除了文摘类,各种纯文学类、行业类、专业类等等都进入案头,有的至今还在读。

文摘类反倒越来越少接触了,基本不会买了。单位一直有订《读者》,起初每人一本,一年下来就是几十本,堆起来挺高,几年就更可观了,都放在家里。后来以办公室为单位,数量就少了,也不会带回去了,但偶尔看到还是会翻下目录。不论哪种,都看得少了,很多压根没翻过,可能是碎片化阅读不能满足需求了,更倾向于阅读整本著作

一开始对《读者》这个名字没什么了解,不知何时听说一个“野史”,说是原来不叫这么名字,国外有本杂志和原名字相同的,因为加入WTO,必须改名,言之凿凿,但也没去求证。

有次突然想起这事,就去查了一查,发现过程似乎比这曲折得多。最初叫《读者文摘》,美国有本杂志与之同名,不断发律师函——当时离入世尚有十来年时间——要求更名,并寻求有关部门干预,压力之下,改成了《读者文摘月刊》,对方还是不满意,抓住不放,最后改为《读者》。这样就完了吗?非也,杂志的英文名又和对方重复,最终连英文名也改成了拼音,前后持续了几年时间,就是今天看到的《读者》了。

西安碑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