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按语】又到秋游时,如何写游记成了一些名牌初高中学生的难题。有杭二中的一个老师说:“金老师,眼下的语文名师教写作正如您说的:当个‘发令员’——出题目,当个‘裁判员’——批作文;不当‘运动员’——写范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自己也来一篇,这很重要。您是作家型语文教师,能示范一下吗?”遵其嘱,选旧作三篇——A. 《疾风骤雨赴玉屏》,B.《陇上不复旧日景》,C.《瑞士的“矮木屋”与中国的“四合院”》。A为炫示型,适合低端学生模仿;B为创新型,适合中端学生模仿,C为思辨型,适合高端学生模仿。

A. 疾风骤雨赴玉屏

金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到台风季,信息时代可谓“身在帷幄之内,掌握千里之外”: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网上那个泉州海峡体育馆屋顶彩板被掀翻而满天像飘起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的视频令人如临其境,以致惊魂不已。要是搁在信息闭塞的35年前,简直不可思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了1988年8月8日那不寻常的一天……

被文人墨客誉为“天上玉屏”、“宇宙大观”的玉屏峰,是黄山一大胜景。《徐霞客游记》曾谓之“绝胜处”。1979年8月8日,我受学军中学工会委托与英语老师史佩珍一起“打前站”从前山攀登黄山之时,在天都之巅窥视其形似缥缈的奇观,只缘行迹匆匆,未能亲临。“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事后甚感遗憾。9年后的8月8日,因编杂志与会南京,受东道主之邀再游名山,曲折游程中,有幸一睹玉屏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8月6日,我们由后山经云谷寺、白鹅岭翻上北海,同行者都兴致勃勃,或登清凉亭看“猴子观海”,或至排云亭望“仙人晒靴”,或上散花坞观“梦笔生花”,唯有我留步宾馆养精蓄锐,以待来日玉屏尽兴时。谁知天公不作美,傍晚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明天也许会晴的!”我聊以自慰着,在单调的雨声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翌日,没有阳光,只有愁断寸肠的风雨声,朋友们大多扫兴地乘索道去温泉休憩了。几经犹豫,我和几个游兴正浓者踏上了去玉屏的小径。雨天的黄山煞是绚丽,行走于万仞悬崖之上,放眼四望:白云浩荡,铺海万里,澜海浪涌;千溪万泉,石蹬山隙,沉于银涛。飘然间顿觉“仙之人列如麻”,自身亦游荡其中。黄山素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而著称于世。如果说奇松、怪石是山之点缀,温泉乃山之脉络,那么云海则为山之霓裳了。俗话讲:“峰是云之家,云为峰之衣。”果真不假。千姿万态的云将山体妆扮得时而明快,时而隐晦,时而潇洒,时而妩媚,使游人目不暇接,感慨不已。然而,路遇山人,竟言玉屏美景更胜一筹。

“风生万壑振空林,雨孕苍穹扫千峰”,光明顶气象站旁的小店里挤满了哆哆嗦嗦的游客。我逆狂风迎暴雨匍匐着越过了两壁陡峭深不可穷的“大块文章”,只见前方一鳌鱼状山石兀立,四下山水淋漓,宛如神话里的水帘洞一般。拾级百步云梯,参拜龟蛇二将石,莲花峰畔青松与杜鹃竞生,千峰同万壑争辉,伴之哗哗啦啦山水声,呼呼嘘嘘风雨音,令人于壮观中生秀丽之情,险恶里存奇瑰之感。绕过莲花峰,向往以久的玉屏峰该现之于前了吧,不料漫天的云雾像一块莫大的厚纱笼罩着,叫人欲见不能,欲罢不休。

“万山拜女下,孤云卧此中”,可今日之玉屏却与往日不同,“会当临绝顶”,四周白茫茫一片,间或劲风吹散浮云,但瞬间便拉上了帷幕。视觉能见度仅一米光景,孰为蹊径,孰为险涧,谁能分辨?无奈,只得寄寓玉屏楼,听导游侃侃而谈古时的文殊院,绝妙的奇巧石,在茫然中等待暮色的降临。“唉,早知如此,何必苦行!”同行的苏州中学的蔡老师一声长嗟,更增添了我心中的惆怅。

老天不负有心人,当我在人们的惊呼声中醒来时,天已放亮,急忙奔到屋外平坦处,见群山正在旋风中撩开她的面纱,苍翠盘虬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环立身旁。俯视前:远处石峰林立,三片高矮错落的巨石自脚下耸起,层层浮云缭绕其间一如“蓬莱三岛”;摩天的天都峰直刺云表,三千余级石梯像一挂白练从天上飘落下来;与之对峙的耕云峰上一只奇巧的小“松鼠”伸颈翘尾正跃跃欲试,蔚为大观。回首展望:莲花峰若一朵初绽出水的芙蓉从云海里冉冉升起;蜿蜒的绵山似条条青龙飞舞天际。雨后的玉屏在群峰围拱中森罗万象,俨然是一幅层次丰富清晰的立体画卷,一曲主题鲜明的无声颂歌,让人叹为观止,昨日的忧愁一时“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番玉屏游,着实难以忘怀,黄山一改往日好客的习俗,中了魔似的兴风作浪。回杭后见整个城市一片狼藉,方知8月8日当我站在玉屏峰迎客松下欣赏绝世美景之际,7号台风正肆无忌惮地正面袭击杭城:“杭州遭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浩劫,一夜之间美丽的杭州,面目全非,数以万计的树木被刮倒,有的水泥电杆被拦腰折断,电讯和输电线路中断,造成全市严重的停电、停水事件,铁路、公路和市内交通一度中断。”而黄山那几天的呼风唤雨只是受到了外围影响,一意识到竟然与死神插肩而过,略有后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风从形成到登陆,一般要几天时间。平心而论,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今天,得知台风可能会光临杭州,我就绝对不会离开杭州。即便到了南京,我也绝对不会冒险去黄山。即便到了黄山,我也绝对不会冒险去玉屏峰。哪怕玉屏峰是人间仙境……由于信息不畅,我无意中走入险境,我又在无意中走出困境。

人生不免起伏,嗣后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自豪地认为:人生犹如搏击,不进则退,肆虐的狂风暴雨我们不是闯过来了吗,还欣赏了英姿可掬的玉屏峰,了却了夙愿;登山如此,世上万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敞开心扉:有时把困难估计得少一点,抑或压根儿不知道,未必是一件坏事,“心中无‘忧’天地宽”;但坏事变成好事,有时可能会以生命为代价。

高调与低调实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如人的两面:虚伪与真诚!

B.陇上不复旧日景

金新

丹桂飘香的日子,禁不住流香的诱惑,曾偕同家人去了一趟赏桂胜地满觉陇。但见花树溢彩流金,争妍斗艳,阵阵香气不唯扑鼻,且侵人肌肤。可遗憾的是那里人满为患,花前树下几无立锥之地,草坪上假山旁杯盘狼藉,甚煞风景。

有朋自远方来,不喜闹市的繁华,于是,又想起了前不久去过的那赏桂处。现在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蜿蜒路款款而上,一路游人稀少,不多时至石屋洞前,门可罗雀。信步入院,偌大一个庭院仅有几位港澳同胞在拍照留影,十分空旷。抬头望去,桂树业已卸去浓装,只有少数几棵还星星点点缀着几朵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花,清香杳杳抑或袅袅。此情此景应了明人唐寅的《落花诗》句“富贵园林一洗贫”,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迈出石屋洞行而不远,微风起处,居然送来浓郁的桂香,急忙瞻前顾后,隐约看见东楼西屋、河畔溪滨、坡下陇上,躺着一个个硕大无朋的圆竹匾,仿佛浮在水面的采莲盆。惊疑之余靠近细看观,却原来是村民在晒用金桂腌制的糖桂花。面对这一花的精魂,沉思良久。美是瞬间的,善于感悟生活的人往往能感知到萧条中蕴藏的繁华。在“月出惊山鸟”般宁静的氛围里,欣赏落花季节的暂时幸存者,岂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何必随波逐流,逢“花”作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着怅然若失后的淡淡喜悦,循小径达水乐洞。往日的茶客早已无寻觅处,幽僻的洞口成几何形的坐椅上空空然也。踱至“天然琴声”处,一泓泉水明澈见底,几能映出全影,唯水浅流细无叮咚之声,故乏琴音之妙趣。茫茫然不知所以间,骤然记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此处无声胜有声”之警句,不觉心领神会。是啊,如果此时面临“天然琴声”,平心静气、心除杂念,想象那浑然天成的神琴,那怀抱神琴半遮面的弄琴女,那柔软的纤纤细手,那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娴熟技巧,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嘎然音响……比起真的毋需想象的琴声来,不知要高超多少倍。传说,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有无弦琴一把,每酒后抚弄以寄其意,从而在想象中获得完美的琴声。这听起来好像神乎其神,其实旅游的最高境界正是“物我两忘”,乐融融兮,陶醉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陇上游,虽只看到了残花败叶,领略了萧瑟秋光,但心有所悟。旅游是一种高雅的情感艺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与修养,哪里能进入境界呢,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精力消耗、物欲发泄罢了。

陇上不复旧日景,然而,境由心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瑞士的“矮木屋”与中国的“四合院”

金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卢塞恩而因特拉肯,乘坐的是欧洲极富盛名的全景观齿轨列车“金色山口快车”。这条瑞士的旅游线路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其将日内瓦湖、图恩湖、布里恩茨湖和卢塞恩湖等风光最美的湖泊连接,把瑞士中部德语区的古老城市卢塞恩和西南部法语区优雅的湖畔城市蒙特勒沟通。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牧场悠闲……美丽的风光尽入眼帘之际,还可以中途下车,通过隧道中凿石开出的数扇大玻璃观景窗,“洞窥”阿尔卑斯山冰雪覆盖之原始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金色山口快车”的旅游高潮是站在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皇后”的少女峰,以海拔4,158米高度俯瞰作为最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劳特布伦嫩谷地。只是那天淫雨霏霏而雪雾弥空而天幕不开,抵达后通过快速升降机(25秒或升或降110米)至于史芬克斯观景大厅,在平台徘徊抑或逗留,无奈多少奇峰异谷云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女峰有一个迷人的传说:“天使来到凡间,在一座美丽的山谷里居住下来,为它铺上了无尽的鲜花和森林,镶嵌了银光闪烁的珠链,还为它许愿说:‘从现在起,人们都会来亲近你、赞美你,并爱上你。’”

传说是一种口碑,一若民间“谣言”。天使的夙愿早已实现,来瑞士旅行的人几乎都不会错过此绝胜处,大有不到少女峰非好汉甚或白来瑞士之意。

说“几乎”,盖因笔者并不苟同。窃以为来自三山五岳国度的人们,之于“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期望值应该是很高的。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西岳华山海拔虽不能与少女峰相提并论,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同样显得格外险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真正拨动中国游客心弦的当是列车穿梭于山峦与峡谷之间时呈现的旖旎的田园风情——

与山与天相际的青草翠绿而野花明黄;平缓的山坡上牛群星点而人影无踪,静谧的山谷里村落安详而恬淡……阿尔卑斯山区那独特的迷人氛围让人如坠仙境而想到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之“屋舍俨然”不啻败笔。那“安详而恬淡”的“矮房子”之不规则之自由自在之棋布,与中国新农村“排排坐,吃果果”样整齐的民居布局形成强烈的视觉抑或审美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山的缝隙里,错落有致镶嵌的欧式民居实在是风景的一部分。细心留意就会发现,瑞士的房子大多木结构,貌似风格雷同,却幢幢有异:这栋房子斜插在路旁,酱色的墙体,绿色的窗棂,紫色的饰花;一条缘自大山深处的明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过,那幢房子竖立在水边,灰色的屋顶,红色的窗户,蓝色的栅栏……到底是这些仿佛天堂里的民居点缀了大山,还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大山赋予了这些自由布局之别墅式“矮木屋”自由之灵性,真不好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感叹,生活在如此天真浪漫的童话世界里,人的心情似乎也会“纯洁”起来。据说连小偷在瑞士亦会温文尔雅不少!

实际上,房子之“矮”在中国不是一个问题,算得上国情,我们不是有名扬天下之“四合院”吗?

“四合院”,又名“四合房”,系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因从四面把庭院合围于中间,故名。其历史悠久,始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至元明清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是乃北京传统“四合院”大规模形成的历史原因。由于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且最有特色的城市,因而“北京的‘四合院’”与“中国的‘四合院’”同义相等,和北京胡同一块成了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换言之北京的城市名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无论作为布衣之民居,还是作为肉食者之王爷府,其许“四合院”之“矮”是受皇宫之“高”之制约。旧称紫禁城之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多)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虽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质言之不过一个硕大无朋的“四合院”而已。就如黄色是帝王之色,他人若穿黄色衣服犯“僭越”罪而要杀头一样,绝无人敢将自己的小“四合院”之高度超过至高无上之皇上的大“四合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四合院’”之被“矮”为思想“矮”化之结果,与“瑞士的‘矮木屋’”之“矮”风马牛也哉!

《吕氏春秋·博志》有语:“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眼下喉舌央视堪为摩天之大楼之“大裤衩”高234米,北京的民用住宅业已高到了60层,这在君臣时代是死罪难逃。时过境迁,忆往昔,委实令人感慨而欣慰,尽管国人“心中的大辫子”在满清之后之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仍油光闪亮着。

记得大约是千禧年仲夏曾去山东威海参加《中学生优秀作文》杂志编辑年会,威海自誉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近年来杭州亦自称为“住在杭州”。

什么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就不说房价了吧,那是社会环境!就不谈空气了吧,那是自然环境!

在中国境内房价下降而空气略有好转的目下,除了再接再厉合乎民意,还应该想到些什么?

为杭州师范大学李冈原教授编著的《伦敦文化启示录》写书评时在键盘上敲下过这么一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思想家、城市问题专家、欧洲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皮艾尔•卡蓝默到广州作过题为《中欧如何共同进入21世纪》的演讲,他在接受记者访谈中说:“中国 的发展速度让人震撼。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发展中的、超巨型的城市。它们规模的巨大超过了人的想象,每一次进入这样的城市都会让我发抖……因为这样的城市对欧洲人来说是非常乏味的,显示的是技术的能量,但却是没有灵魂的、非人居住的外形让我不喜欢。”“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很注重把现代化融入到过去的历史中,所以我们有很多老城堡的修复等等。但我看到的中国不是这样,本来中国是一个很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看起来好像在力图摆脱自己的过去。对旧的建筑拆啊、毁啊,保留下来的东西非常少。就像我们刚刚经过的这条大道,有12车道,一条如此巨型的马路穿过城市,这在欧洲是不会看到的。本身这样的大道就把城市的血脉给割断了。”

李白《夜宿山寺》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青莲居士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人有“居高”喜摩天之大厦的自由,也有“处下”爱接地气之小木屋的自由。就此而言,卡蓝默的“乏味”论仅是一家之言,能不能令国人领悟到欧洲,小而言之瑞士民居的人性化,有待“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之中国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在研究“城市经营论与建设论”空余之余“额外”稍加研究,千万不要因地少人多之国情而置之不理而隐匿了土地财政的罪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民居的自由点睛能让自然生机盎然,当自然的自在烘托能使民居熠熠生辉;人们将远离体制给人带来烦恼,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渡过生命之河。

自由主义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似乎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至少在瑞士民众的心目中,唯如斯,他们的百姓词典里没有“强拆”。

夕阳西下,迷人的余晖裹着“瑞士的‘矮木屋’”,“日落的地方”自然也有“日落”之无限韵味,“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