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分钱买不来吃亏和上当,
  • 但能掉进网红们的局中局!
01

01

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书中

有这么一段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

想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

不是玩具飞机;

一个西北山区的小女孩却羞怯地说,

她想要一双白色球鞋。

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

她想要一双普通白球鞋的愿望,

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

想要一架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差距,

让中国人只需四十年,

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和变化,

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

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

02

02

如今是21世纪的20年代,

距离余华书中所讲过去了30年。

当代的老人邂逅短视频、深陷直播间,

问题的根源和小男孩小女孩一样,

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

但是经验和认识还停留留在上个时代。

过去的50、60年,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但是在手机、直播、短视频

这个网络虚拟世界闯荡时,

他们看到和听到了太多

未曾接触和了解的人、物、事。

过往的那些阅历、经验不再适用了,

或者说这些新鲜的东西,

打破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如同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那样,

一切对于他们来说,

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千万不要责怪家里的老人沉迷于此,

你我不也时常深陷其中吗?

更何况他们的沉迷很大程度上,

是被“人”故意引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03

初级沉迷

浙江市民陈先生的父母70多岁了,

这一两年他们变成了“网瘾老人”。

以前总念叨不让孩子们盯着手机的他们,

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陈先生在爸妈家里安装了摄像头,

“不论什么时候打开监控,

都能看到他们在刷短视频和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机早就成了摆设。”

来自辽宁丹东60后的吴女士说:

“反正退休了平时没什么事干,

喜欢的电视剧都看好几遍了,

现在就喜欢看看短视频和直播。”

她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出门买菜,

基本上都是通过刷短视频来消磨时间,

粗算下来每天至少有4个多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工作的小于,

自从给父母更换了新款智能手机后,

爸妈在家一刷短视频就是一天。

家务懒得做了,

也不愿意出去遛弯,

有时甚至刷到深夜一两点还不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这样沉迷于刷短视频和直播的老人很多。

根据《2023银发经济洞察报告》的统计,

短视频在老年群体中的渗透率高达71.2%,

意味着至少有2.28亿老人在刷短视频。

老人搭上互联网这班快车,

是无法阻挡的,

毕竟他们有大把的退休时光需要消磨。

如果他们能够分辨真假对错,

并且不过度沉迷,

那不失为一种丰富精神文化的手段。

但就怕老人不具备分辨的能力,

又被短视频、直播的内容吸引且深信不疑。

沦为“网红”“主播”敛财的工具人。

04

04

中度沉迷

广州的郑女士说:

“有一次我妈举着手机跟我炫耀,

说余额里已经有7块钱,

可以直接提现到微信了”。

我才发现她用的是抖音极速版,

刷短视频就可以领红包,

每天都能攒几毛钱。

为了把这7块钱提现,

郑女士的妈妈让女儿给自己绑定了银行卡。

而郑女士的爸爸曾经拿回来一个快递,

是个质量很差的握力器,

爸爸说是一分钱在手机上抢来的。

郑女士说她看了爸爸手机上的订单,

确实只付了一分钱。

但这件事儿却为他爸爸打开了

在短视频平台购物的大门。

光是爸爸低价抢来的卫生纸两年都用不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先生的妈妈今年73岁,

爱时髦的老太太不仅沉迷于刷短视频,

而且是个“老抖人”,

每天出门跳广场舞,

跟朋友聚餐都会拍下来发到短视频平台。

以前妈妈怕上当不敢在网上买东西,

但不久前,

他妈妈所在的舞团需要每人带一个蓝牙音箱。

我妈不愿麻烦我们,

就让队友手把手的教她如何在直播间买。

“原价要299元的音箱在直播间只80元,”

收到货后妈妈兴奋的向杜先生炫耀着。

杜先生说这件事儿让妈妈对网上买东西不再害怕了,

并且觉得直播间卖的东西就是又便宜又好。

现在妈妈直播间买东西早已轻车熟路,

2元的保鲜膜、9.9元100的个垃圾袋、

19.9元的运动鞋。

妈妈时不时还会向杜先生炫耀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韦怡的公公今年70岁,

是一名退休教师,

闲暇之余对短视频和直播非常痴迷。

2023年11月开始,

他开始沉迷于一个直播间里卖的“古董”。

短短5个月的时间,

老人为买“古董”总共花费了6万多元,

无论家人怎么劝说都阻挡不了公公的热情。

韦怡为此专门找专家进行过鉴定,

才发现这些“古董”其实是现代工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到”“领红包”“提现”“1分购”,

这正是平台一步步引诱老年人网购的陷阱。

签到,刷视频领到的红包,

老人一定会想要提现,

变成自己银行卡里的数字才踏实。

这是利用老人贪小便宜的心理!

而提现到银行卡,

你就需要先绑定卡,

这也符合老人的常识和逻辑,

于是毫不犹豫的绑了卡。

而提现也一定是真的能提,

这是最能获得老人好感和信任的方法。

看着红包变成银行卡里的数字,

对平台的不信任顷刻间消失殆尽。

然后利用“1分购”“1元购”,

这样超低价的商品来吸引老人完成第一次网购体验。

老人银行卡里有提了现的几元钱红包,

那不等于是平台给钱,

让老人的免费体验网购嘛!

再加上俗话说的:

1分钱买不来吃亏、买不来上当,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老人开启第一次网购体验的概率大大提升。

几天后收到快递、拿到东西,

老人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网购的低价、便捷、真实和信任。

而后,很容易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老人们大多买的都是价格不高的日用品,

但架不住天天买,

看到便宜就买!

越买越多,越多越信任,

随之而来的便是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大件,

价格也越来越贵。

05

05

重度沉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一位57岁的单身老人华哥,

在网上一掷千金,

打赏了一位美女主播200多万元,

为此不仅卖了房,

还背负上了网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张先生的父亲退休后也迷上了直播,

在女主播的教学下,

不会打字的父亲竟完全掌握了直播打赏的方法。

在女主播的“甜言蜜语”下,

仅一年时间,

就把50万元的养老钱全部打赏给了主播。

06

06

疯狂沉迷

2023年5月24日,

一位72岁老人,

从吉林乘火车跨越1700多公里,

来到安徽蒙城县见男网友“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不知道具体地址迷了路。

报警求助后民警这才知道,

网友“秀才”是一名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

无独有偶,

北京的一位62岁的周阿姨,

也曾疯狂地迷恋“秀才”,

对“秀才”的话深信不疑,

结果被“线上打赏线下分红”的套路,

骗走了51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骗前周阿姨在秀才短视频下的发帖:

“秀才,自从认识你,

我沉寂了50多年的心又起了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骗后周阿姨如梦初醒:

“我再也不会为了你奋不顾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张伟,

曾对此现象做出过专业的分析:

陷入直播间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背后是这个群体被漠视的情感需求。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

老年人很容易被视作“工具人”。

虽然许多子女对父母也很关心,

但多局限于身体健康方面,

对精神情感的需求关注比较匮乏,

于是给了一些情感类网红可乘之机。

老人们在直播间里被主播洗脑,

花钱买假货,刷礼物,打赏主播,

真的不是因为他们老了、糊涂了,

而是因为“单纯”的他们一上来,

就直接面对了互联网世界的“高阶套路”。

07

07

老人在直播间里所遭遇的困境,

我们绝不能一味地抱怨、指责老人,

把责任归结到老人身上,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

他们生命中的前50、60年,

生活在物资从极度匮乏,

到快速丰富的进程中。

刚过了十多年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移动互联网、在线购物的浪潮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他们还没搞明白怎样

使用智能手机、如何在线购物时,

移动支付、美团外卖、线上打车

手机挂号、预约酒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化科技又突然袭来。

商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让老人们眼花缭乱,

同时也让他们非常失落。

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落伍,

跟不上时代了,

甚至会产生被这个时代抛弃的错觉。

他们想学习、想跟上时代,

但是儿女们工作忙碌、耐心不足、关爱不够,

而短视频、直播恰巧趁虚而入。

08

08

短视频和直播,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他的存在原本是合规合法的。

但是却被一些动机不纯的人,

用精心设计的剧本、虚假的人气、

编造而来的数据,

改造成了“哄骗”老人的“发财门路”。

去年3.15前夕,

头部主播“辛巴”就曾曝出,

情感主播编剧本、制造虚假人气,

利用虚假数据、诱导老年人消费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是直接点名“四川可乐”“太原老葛”

“清河李哥”“二晨”等情感主播,

怒斥他们编排剧本欺骗老人。

同时辛巴还质问平台工作人员,

为什么任由情感主播造假,

还帮他们涨人气,

却不管他们坑害老百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番言辞激烈的公开言论,

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人都为辛巴的仗义执言叫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结果却是:

辛巴却因此直播间被封48小时,

而那些存在问题的主播却没受到平台的任何惩罚。

平台的这种操作,

算不算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呢?

09

09

流量之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这是《人民日报》前几天的一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列了种种网红的劣迹:

有人直播带货明显货不对板;

有的为流量侵犯他人权利,偷拍他人隐私画面;

有的不顾公共秩序,在医院、车站打卡直播;

有人装疯卖傻、扮丑作怪,洋相出尽。

更有甚者仗着粉丝数量多,

干着坑蒙拐骗、威逼胁迫的行当。

然而这些主播们所在的平台,

竟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流量之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短视频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对老百姓而言如此,

对互联网企业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网红”们那些夸大宣传、违规营销,

打“擦边球”,甚至知假售假的行为,

早已严重侵害了老年消费者的权益!

网红、平台、法律,

这里面谁的责任最大?

又是谁能最有效地遏制这种网红乱象?

是法律法规?

还是平台企业?

迟到的阳光,救不了枯萎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