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政权的军阀混战期间,以及国民党新军阀的权力之争中,失败后“通电下野”成为共同的选项。首先普及以下这两个民国时期非常时髦的名词:所谓“通电”就是指把本方的政治主张和军政决议用明码电报发送给有关各方,同时还要在报纸等公开媒体上全文发表,两者缺一不可,这就算是“政治承诺”了,比如通电拥护、通电起义或通电下野等等,是民国军阀政客的常用手段。
而所谓“下野”原意为避居乡下野外,古有“朝野”之分,今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别,代指执政者放弃手中掌握的权力或武装力量决定“下台”。民国时期军阀的“通电下野”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比如蒋介石的三次下野,第二种是因战争失败或政治困境已无转圜可能,放弃军政权力出局。
民国时期军阀下野是有潜规则的,重点体现在各方基本会保证下台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比如天津租界就有一帮子下野军阀做“寓公”,人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而徐树铮、孙传芳等人破坏了这一规则,所以被刺杀后反而得不到舆论同情。四川军阀这一点做的最为出色,战场上你死我活,但互相之间绝不伤害家眷和抢掠宅邸财产,算是“盗亦有道”。
民国时期的主要军阀几乎都有过下野的经历,毕竟在军阀混战期间没有常胜将军,比如国民党新军阀的四大集团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也包括曾经拥兵自重的唐生智、张发奎等将领。下野就要交出权力、地盘和军队,尤其是作为命根子的军队,都有怎样的处理方式呢?
第一种情况是“缴械”,这是最严厉的处置手段,官兵必须全部放下武器,部队建制也不复存在,至于官兵的出路则完全由胜利方决定。山东军阀张宗昌下野后,其“直鲁联军”残部40000余人全部被白崇禧缴械,因为“狗肉将军”的队伍军纪极为败坏,这样的军队留下来是祸害。
第二种情况是“改编”,这是“吞并”的代名词,即将下野一方部队的高中级军官撤换,由胜利方派员接管部队,改造成为自己的部队。比如唐生智被桂系击败后,可保留部队番号,但所部湘军主要将领要么去职、要么被迫出洋,主要军官换成桂系人选后调往江北参加“二次北伐”。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军队属性,一旦下野方卷土重来,部队很难再掌握。唐生智后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发动旧部倒戈,差点要了白崇禧的性命。
第三种情况是“收编”,即不对下野方部队进行大的手术,仅要求服从命令即可,但一般会缩编规模以便控制,基本重新授予番号。比如冯玉祥下野后,宋哲元的部队就被张学良收编,但主要将领仍然都是西北军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10万人马的第29军。
第四种情况是“保留”,这主要是指黄埔系部队,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他的嫡系毕竟是正牌子“中央军”,基本不受任何损失,其它人也指挥不动,最后蒋介石都会凭借军权东山再起。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汪精卫根本调不动一兵一卒增援上海19路军,只能请蒋介石回来。
不管什么样的处理方式,部队和军官团的忠诚度永远是下野者能否东山再起的最重要条件,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失败下野后,阎锡山就可以一年半后重返山西执政,而冯玉祥避上泰山后再无出头之日,西北军大多数将领甚至在后来的抗战时期都不愿意接受他的指挥,差距明显。
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李宗仁和白崇禧也曾战败下野,同时避居香港,蒋介石由于一时无力插手西南,对倒戈之外的桂系部队采取了“收编”的方式,仅派出特务组成“政治部”加以监视,结果俞作柏兵败后,桂军各部将领再次拥戴李白回桂主政,成为蒋介石后来近20年的噩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