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扩展、国产替代与技术创新是投资的核心。
8月28日,由「甲子光年」主办的「举棋恰少年·2024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投资大会」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召开。
在《向新而进——新能源和新材料,鱼水共生的新时代》圆桌对话中,四位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行业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他们不仅分享了各自机构的策略和经验,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正如本场嘉宾顾晓立所说:“新能源领域虽然发展多年,但是长远的市场前景仍旧广阔,需要不断地技术革新和市场适应。”
本次论坛由国科嘉和合伙人李斌主持。
国科嘉和合伙人李斌
CMC资本董事总经理顾晓立分享了在新能源和新材料投资方面的经验与见解,强调了这两个领域的交互性和互补性。他说道:“新材料是新能源技术跳跃式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制造上。”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是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关键,尤其在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CMC资本董事总经理顾晓立
众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达飞讨论了市场趋势,特别是在新材料对于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中的关键作用。他表示:“市场现在更加追求高性能材料,它们是推动新能源部署的加速器。”孙达飞还讨论了创新材料如何帮助降低新能源技术的成本,从而加快其市场的普及和接受度。
众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达飞
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辛旺则聚焦于投资机会,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新材料和新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为投资者提供了诸多机会。他分析:“新材料和新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为投资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投资新材料不仅是投资未来,也是投资持续的全球变革。
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辛旺
中启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栋分享了关于如何评估新能源和新材料项目的投资潜力,讨论了评估项目时考虑的关键经济和技术参数。他认为:“在这两个领域,找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新是成功投资的关键。”张栋还讨论了技术评估和市场潜力评估的重要性,着重表达了为创业公司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的重要性。
中启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栋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全部内容,经过编辑整理:
1.全球供应链变革中的竞争焦点
李斌:今天很荣幸受到甲子光年的邀请来主持这个圆桌论坛,也非常荣幸我们能邀请到四位如此专业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专家。我们先让每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以及所在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投资布局。
顾晓立:大家好,我是CMC资本的董事总经理顾晓立。我主要负责CMC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及募资工作。我们基金已有13年历史,管理规模累计约300亿,主要出资方来自国有金融机构、中国和海外的主权财富基金、海外的公共养老基金、本土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基金。我们从2018年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去年还专门为这个行业组建了一支人民币基金,合作方包括一些行业内的龙头上市公司和安徽政府。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投资了不少案例,发展势头良好。
孙达飞:我是众行资本的创始人孙达飞。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管理规模已达35亿人民币,目前投资了一只20亿的盲池基金,今年计划投资8亿。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我们共投资了45家公司,其中65%属于新材料,50%属于新能源,涵盖光伏和储能。这45家公司中,3家已在A股上市,我们都是第一轮投资者,还有6家成为了独角兽公司,大部分也是我们早期投资。
辛旺:我是来自高榕创投的董事总经理辛旺。高榕创投成立于2014年初,一直是双币基金。十多年来,我们已累计推出多只基金,总规模达数百亿。虽然我们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起步不算早,但近几年我们积极关注新趋势和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储能技术和绿氢相关的新技术。
张栋:我是中启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栋。中启资本由中国中化集团发起,与清华启迪合作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作伙伴,我们团队也参与了持股。我们定位为一家市场化的CVC。我们主要聚焦在新材料领域的投资,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期基金的投资,首轮已经完成。第一期基金我们总共投资了21个新材料项目,其中6个项目已经成功登陆科创板。受今年市场整体状况的影响,上半年的活动有所减少,所以我今天也是以学习的心态来参加这次圆桌讨论,谢谢大家。
李斌:谢谢各位的介绍。几位专家的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都有长时间的布局和成功案例。目前新能源已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但市场竞争持续变化。今天我们特别想听听各位对全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看法,以及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情况。
顾晓立:首先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多年,但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赛道。从全球的碳中和目标来看,如中国的2060年目标,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产业处于周期低谷,但历史上已多次出现类似情况。新能源已经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在迎来第四个周期。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地位领先,像光伏产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甚至更高。最近几年,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我们的产业链也在向海外扩展,中国企业正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企业。同时,我们在技术领域也逐渐走到了全球前列。材料方面,许多新技术的突破需要新材料的支持,材料的自主可控仍然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孙达飞:新能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见证明显的革命性变化。内卷现象加剧,即使是出海,中国产业链的激烈竞争也会对相关企业的生存造成巨大压力。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电化学电池为主的储能方向,包括光伏,这些领域的新材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某些新材料方面我们还存在增长的空间,特别是在全球领先的光伏产业,任何效率提升都可能在两年内导致成本下降50%至70%,毛利不会有太大的维持。
所以半导体和航空航天是我们的主要投资方向。在这些领域,如何与海外巨头竞争、在细分产品中找到关键替代材料,同时寻找第二、第三增长曲线,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毛利结构的突破,是我们目前正在思考的难题。
辛旺:我非常认同刚刚孙总和顾总的观点。我认为新能源和新材料应该分开考虑。过去几年由于新能源是材料领域的主要下游应用,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它们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投资赛道。新能源材料基本不卡脖子,国内新机会不多,而值得投资的新材料机会,关键是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再做投资。这也关系到人民币市场的退出机制。
在新能源方面,我认为新能源的海外扩张,即产能的出海,应该是大势所趋,并蕴含一大波机会。这些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无论是大公司还是新兴的初创企业,都有机会将中国的优势供应链和技术输出到海外,获取新的市场红利。我们观察到,近一两年可能是一个小的窗口期。当然,大家都很关注地缘政治和政策波动风险,但大趋势仍在。
例如,我们看到的新能源技术,如光伏、锂电和电动车,对任何国家来说,这些都是关键的能源基础设施。这些产业的体量巨大,对本土制造业和产业链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代表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新能源的海外扩张,即产能的出海,应该是大势所趋,并蕴含一大波机会。这些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无论是大公司还是新兴的初创企业,都有机会将中国的优势供应链和技术输出到海外,获取新的市场红利。我们观察到,近一两年可能是一个小的窗口期。同时,海外地缘政治和政策波动的风险也是大家都会担心的问题,但大趋势仍在,我们也在积极寻找这方面的机会。
张栋:我特别认同之前几位嘉宾的观点,新能源和新材料这些年常被评级机构和榜单放在一起排名,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赛道。新能源是新材料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这一点在最近几年变得尤其明显。从新材料角度来说,其下游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因为材料本身更偏上游、更基础。
目前我们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等等。但我认为这种领先更多是在规模和当前技术层面的。即便如此,我们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迭代。
以前我们在新材料领域可能更多是因为需要解决国产化问题,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国外的,我们需要做进口替代。如果我们国内有更多领先的主导行业,这对新材料领域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的投资策略可以更加宽泛,不仅是做国产替代,我们还可以围绕本土领先产业的客户进行定制开发和研发,这些客户也会带来需求,使我们的沟通更顺畅,促进新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2.AI驱动下的新能源与材料研发
李斌:张总也提到了我们需要自主研发出新产品,占据领先地位。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包括张总今天早上发布的人工智能产品。有关AI的科学研发和工程应用,我也想了解各位专家的意见。在新材料或新能源等科学领域的研发和推广中,AI是否能发挥作用?如果能,可能应用在哪些方面?
张栋:AI与材料的结合,我们已经关注了一年多,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我认为AI能为各行各业带来赋能,包括材料研发。无论是从第一性原理、泛密度函数理论还是分子动力学等方面,这些基础理论和算法都已经相当成熟,过去由于计算能力和算法限制,这些理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现在,我们看到许多项目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已经达到了产生价值的临界点。但是,为什么材料领域的AI研发不如AI制药那样迅速呢?主要是因为材料领域更偏向大分子,难度更高,预测和模拟的变数更多,当前的AI模型可能还难以高效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如此,AI已经能够辅助解决一些问题,真正的价值爆发可能不远了。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化工企业之一,我们有优越的研发条件。我们经常让AI公司与我们对接,进行实验测试,看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虽然AI目前还不能系统性地解决特定产品问题,但它已能帮助提高一些效率。
辛旺:确实,张总详细介绍了AI在材料研发中的应用,我认为AI在材料领域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挑战。我见过一些相关的创业者,他们的技术可能有用,但如何设计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一大挑战。
另外,我想从能源系统的角度谈谈AI带来的变化。AI浪潮将导致电力消耗增加,这对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提出了新挑战。这可能不会导致电力总需求急剧增加,但局部区域的电力密度可能会增高,这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整个能源系统,从发电到配电,都需要提升智能化程度,以适应新能源带来的波动。虽然这可能不是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直接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对这些新变化充满好奇和关注。如果有兴趣的朋友,我们可以继续探讨这方面的事情。
孙达飞:对于中大型的材料公司及重研发的有实力的初创公司,拥有较多资金储备的人工智能公司,在研发领域尤为有价值。然而,作为独立的创业机会,或者从我们投资人的角度看,它们成为独立可上市公司的难度极大。
原因在于,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实现材料研发的初步和中间步骤,但在产业化和销售阶段,人工智能难以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有一家依靠清华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发出的两款材料,从预期效果看是非常不错的,这两款核心材料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但是,将这些材料实际产业化,仍然是一个挑战。
李斌:感谢孙总分享。孙总从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角度分析了使用人工智能开发材料的现实挑战。我们如何能够成功商业化这些技术?我们还探讨下商业上的逻辑。
顾晓立: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听到了关于人工智能和材料结合的多种观点。我将具体展开AI对新能源领域的带动作用。我们认为新能源是一个非常长的赛道,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是碳中和和ESG目标,但这不是唯一原因。例如,当核心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欧洲可能会推迟碳中和目标,日本同样可以放流核废水入海。
新能源是“钢铁般坚固”的赛道,特别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的能源独立问题。随着AI的兴起,其高能耗特性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迫切。这不仅利好新能源,也利好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的变化促使更多国家强调能源独立,这带动了传统能源基建的增长。
例如中国的核能项目和光伏项目都在增加,因为这些是解决能源独立问题的关键技术。尽管天然气在中国仍然短缺,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天然气进口和开采项目。这些都是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将会增长的确定性赛道,AI的趋势只会加速这一进程。
3.“实事求是”的投资哲学
李斌:讨论了行业的大方向后,让我们回归到作为投资人的本质。特别想问各位,我们在新材料或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策略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赛道,或者看重哪些阶段的公司?
顾晓立:虽然存在各种问题,毋庸置疑的是,新能源行业在中国的规模已达到万亿甚至数万亿级别,并且未来三到五年内预期将持续稳定增长。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有增长潜力的行业之一,意味着在这个行业中依然可以找到不错的投资标的。我们的基金策略是与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中的柱型企业进行绑定,这涉及到战略方面的考量。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些柱型企业对金融市场和IPO的依赖相对较小,这是我们选择与他们绑定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绑定方式多种多样,从基金层面引入这些企业作为LP,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关注那些有潜力成为链路型企业的标的,并通过各种手段与这些企业进行利益捆绑,比如通过他们的子公司进行融资等方式。
孙达飞:我们专注于硬科技领域just.eyaolan.com的8-9个垂直赛道中最相关的3+1赛道:显示屏、半导体制造、光伏和储能。这些领域因为底层生产制造工艺的共通性,我们称之为泛半导体。我们的策略是顺着这些赛道寻找上游的优质材料项目、设备项目和核心零部件项目,并关注国产引领和国产替代的主题。
在光伏领域,我们预见just.tzbnwy.com到三年内会有新技术的革命。我们寻找全球领先的材料,并在国产替代方面寻找市场规模小但稀缺性高的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市场规模小,但毛利很高,适合科创板上市。通过明确的上游和下游应用场景的聚焦,我们能找到技术相通、有明确增长曲线的优质公司。
辛旺:在人民币市场方面,近两年的行情变化比较大。我认为jazz.bjmt.net,在我们今天讨论的与新材料相关的主题中,人民币市场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内,能够上市的公司大多是那些拥有足够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硬科技公司,这些企业往往涉及国产替代和高技术门槛。沿着这条思路,我们的策略可能还是要跟随国家的需求,做国家需要我们做的事情。
张栋:我们的投资策略一直比较稳定,采用的是所谓的哑铃策略:一半资金投在早期,一半投在成熟阶段的项目。这种策略可以保持基金组合的java.hhxiaojudeng.com平衡,偏成熟的项目可以确保投资回报(DPI)和确定性。例如,我们第一期基金在五六年的时间内DPI就过了一,这很快,也得益于哑铃策略。
在新材料领域,许多品类的市场天花板相对较低,90%甚至95%的品类属于小市场。这些小品类单靠一个产品很难做到很大体量。过去,科创板对收入和利润的要求不高,这些小ju.qqsk.vip品类也可以上市,但现在门槛提高了,上市变得更难。
我们也会考虑如何整合这些小赛道的新材料企业,寻找有潜力成长为行业领袖的企业。这通常涉及横向扩展和多场景应用,以ju.klm-website.com及寻找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企业。
目前的资本市场趋势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这实际上有利于我们在早期阶段投资。 创始人的心态也更加理性,更愿意接受并购和整合。这种小而美jog.gandako.com的公司,专精特新,天然适合进行整合和成为并购的好标的。
以前大家都奔着上市去,现在情况变了,大家更加理性,更jog.zh9860.com多的人愿意在事情做成熟后出售。包括很多教授现在的心态也好转,他们不一定非要当大股东,更愿意做CTO或二股东从而专心做研发。正如前面的嘉宾提到,产业化、工程化的能力可能偏弱。但这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将其交给那些在产业化、工程化能力强的团队去处理。这就是定位自己的角色。我认为这样的格局调整是积极的。达到一定成就后,你可能会遇到天花板,那时可以选择出售。这对于连续创业者来说是很好的履历,也是漂亮的战绩。继续研发下一个产品,这样市场会更成熟,大家也会各司其职。我对新材料领域非常有信心。
李斌:接下来,我想问一个问题——作为投资人,我们在评估项目时更关注哪些方面,如技术、商业等要素?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来寻求投资?我们对再创业的人有何建议just.hone-hari.com?
张栋:你有真正的技术或产品,这很重要。一方面,我们会关注产品是否具有卓越的性能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这个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客户的问题。不管是原始创新还是应用层面的创新,只要能解决问题,我们都会考虑投资。现在我们缺的很多是能将产品从实just.dfljmall.com验室转化到市场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工领域。理解客户需求并进行应用开发是我们现在急需补足的能力。如果你的技术有实际应用并能解决市场需求,那么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合作,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项目。
辛旺:关键是实事求是。除了张总提到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清现实。随着上市门槛提高,企jazz.5tok.com业需要有真正的特色和核心产品技术,就像是“六边形战士”,你的赛道、团队和资源的集结,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你是否能大成。如果没有达到上市标准也很正常,因为上市公司本来就是少数。最重要的是把你的产品做好,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并购或合作的方式也能实现共赢。现在的市场趋势是实事求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孙达飞:如果你想上市,必java.piaodia.com须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稀缺性。
顾晓立:我会谈一些具体的事情。除了硬性的投资指标外,软性方面也非常重要,如企业文化和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出海的公司,核心团队的国际背景非常关键。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只有少数中国企业能做到ju.qiaomen.cc这一点。此外,企业家的格局和长期布局也非常重要,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能达到多大规模。
李斌:感谢各位的精彩分享!本场的讨论非常丰ju.jietai360.com富,希望未来还有机会继续交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