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曦,博士,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服务设计人才与机构评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制造业设计联公会副理事长,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FIFA2007女足世界杯吉祥物设计者,设计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中国国际广告节黄河奖优秀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多个国家及省级专业展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从治疗到关怀理念转向中的服务设计创新应用研究”,以及“基于MindSpore的AI+艺术创新应用探索研究”“光应用在智能汽车领域全场景体验创新”等多项省部级跨学科设计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
观点提纯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我们会用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艺术成就、设计成就来作为优秀设计作品选拔的衡量标准。”
《设计》:作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平面设计艺术展区评委,您如何看待这一国家级展览在设计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获得全国美展的认可,对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吕曦:1999年,艺术设计正式纳入全国美展体系,当时在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心目中,全面美展就是自带光环、高不可及的最高级别专业性展赛。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至今已历经25年,我们能看到艺术设计在推动社会进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全国美展也因此成为中国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晴雨表,几乎是把五年内最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风潮、设计探索做了一次回顾,无论在规模上、级别上、专业性上都是国家级艺术设计综合大展的最高展赛,获奖作品授予的是“中国美术奖”,在中国获得全国美展的认可就是获得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最高荣誉。
《设计》:作为美术展中的设计展,美展平面设计艺术展区作品的选拔有怎样的特点?能否分享一下本次服装设计艺术展区的评审流程?从初步筛选到最终决选,有哪些关键环节?
吕曦: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与建国时间同步,与新中国发展进程同步,与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步,应该说,25年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与国家整个发展紧密相连、共同进步的25年,其实这本身就呈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艺术设计的面貌。特别是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我们会用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艺术成就、设计成就来作为优秀设计作品选拔的衡量标准。
在设计类(7个类别)5000多件交件作品中,平面设计作品(1711件)数量最多。面对如此巨大的作品量,为确保评审公平公正,都坚持每位评委独立审阅过每件作品。同时,在初评与复评前增加了全体评委的集体浏览,特别是对新品类、新风向或者新手段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保证评审标准一致。初评阶段主要以作品的原创性、完整度、艺术水平、社会影响等来进行入围作品甄选。在复评阶段,需按入选、进京和获奖提名三个层级和严格的作品比例要求进行评审。因此,评委们在每一层级向上推荐更高一级时都会进行集体评议,以确保每位评委在不同阶段独立评审时的标准一致。评议的核心也是在于作品是否回应了国家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体现了新时代文艺思想,是否反映了五年内社会大事要事,是否得到了老百姓和各地政府的积极肯定和支持等。此外,还秉持全国美展平面设计类一贯坚持的高专业水平要求,尤其在设计创意、图形语言、编排关系、材料工艺、艺术审美等纯专业本身上的创新突破。
《设计》:从本次参展作品中,您观察到了哪些平面设计的新趋势或新方向?这些趋势对未来平面设计的发展有何影响?在您看来,新技术(如AI设计、AR/VR等)的融入将如何改变这个行业?
吕曦:在这五年里,平面设计始终在快速响应并适应新技术、新媒介、新社会关系、新消费场景的变化,同时不断地自我迭代。传统的标志、海报、包装的类别已很难去框定很多设计作品,比如像冬奥会、亚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这种因事件而形成的设计系统往往会突破甚至扩展原平面设计评审的分类。而动态设计、文创设计等则催生了新系统的建立,让平面设计不再固步自封,逐渐走向复合系统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的专业性。其实,当我们在讨论设计如何服务美好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未来设计的趋势将不再固守传统分类或边界,而会以综合的设计系统来呈现对美好生活的回应和服务。
数智技术的高速发展,增加了我们和消费者、使用场景乃至社会环境的接触“界面”,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平面设计原有的阵地,而是要去增加更多的设计和创造“界面”的维度。应该说,平面设计既有的专业属性是相对稳定的,不仅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撑,有着特定的方法手段,也有完整的实践验证。在数智化时代,用户接触的界面和行为发生了改变,例如过去超市里张贴的推广海报、降价广告等,以全新的形式移入了手机等各种智能设备或媒介中,但事实上平面设计的本质属性和服务流程并未发生颠覆性变化。我们应开放性地接纳、理解和融入新技术,例如运用AI来进行消费者大数据调研,用AI来进行协同创造和设计启发,以新的方式来拓展对以前市场调研、概念生发、表达呈现的手段。
《设计》:能否分享几件您认为本次展览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是如何体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的?
吕曦:本届平面设计有很多非常突出的作品,例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图1)、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及体育图标系统设计(图2)等。这些国际大型赛事活动的设计作品都广为人知且社会影响巨大,在此也分享几件其他代表性作品。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及体育图标系统设计
海报是一个传统类别,但在平面设计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展评项目,设计要有所突破非常难。同样,奥运海报设计也有太多国际国内优秀范例,想要做到突破,尤其是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特点则实为不易。《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宣传海报设计》(图3)采用二维的、偏古典的设计语言,通过主体形象的阵列连续和形式韵律,非常巧妙地将冰雪意象、冬季项目特点和奥运精神融合在一起。远看非常整体大气,近观会发现其中又有非常精妙的细节处理,每一幅海报里的运动造型、色彩肌理、结构编排和视觉语言都使用得非常精准。也要赞赏设计师以及委托方能够让这样的作品产出,并成为正式的官方推广海报,体现了中国设计水平和设计环境的提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宣传海报设计
《多彩贵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设计》(图4)是一个现象级的特殊事件+设计,打造了“民间体育赛事+民族民俗活动+乡村振兴”的整体文化形象。设计上以苗绣和贵州农民画为灵感启发,围绕“村超/村BA”活动创新“赛事+乡土文化”“赛事+现代文化”“赛事+非遗文化”的多元融合,将民间体育赛事转化成兼具乡村日常温度和新时代图景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意象。这个设计特别不同于官方大型体育赛事那种城市化范式,形成了地方民族文化语境当中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也特别乐意接受的设计转化和移植。在今天的互联网扁平化时代,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主角,这些变化非常有效地被设计系统捕捉到,同时也利用得非常好。
多彩贵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设计
本届平面设计中有关中文字体设计的交件也不少,设计作品的水平以及设计面向的社会问题,也都明显地与过去字库设计有所不同。作品《OpenType草书字体设计研究》(图5),以草书连笔设计研究解决了以单个字为基本单元的字库无法承载中文连续书写的一个老问题。中国传统书写是竖向的,贯穿着强烈的气韵和情感表达,这套字体设计通过收集以往书写者书写轨迹的大数据,结合智能技术与算法,再现了中华优秀传统书写当中的连贯性、书写性、亲切感,这些都让人特别惊喜。
“OpenType”草书字体设计研究
《设计》:您认为当前中国平面设计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有哪些积极的变化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师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保持创作活力?
吕曦:平面设计是所有产品、活动、品牌、服务等面向公众进入市场的必经环节,因此需求巨大,需要大量的设计师来完成。这一类设计大多会受制于甲方需求,可能无法反复权衡、精雕细琢。而在AI生成替代的时代,以快速回应甲方要求的设计生产,很容易受到智能技术的冲击。一方面行业内部要警醒,需要思考和避免拼凑式的简单生产,提升设计生产的业界价值;另一个方面,专业院校也需对行业在技术冲击下的现状及时反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好预先教育。同时,尽管中国设计的起步比较晚,但中国平面设计顶端的整体生态总体上并不逊色于国外。中国顶尖设计师、行业协会或独立设计工作室,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本土文化的坚守、在地生活的把握、审美意义的表达、市场商业的运营等方面都还是有着相当的高度,所以我们的行业还是有足够的自信(图6)。
GDC设计奖三十年
此外,处在顶端的中国行业协会、团体或独立设计工作室,包括头部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操守和约束,应该说都自带责任感,把如何让中国平面设计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能够和国际平行接轨,都当成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其实也很难得。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下的平面设计艺委会,也应该多多关注和支持行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的设计教育者或管理者,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以人才培养、比赛展演等方式协同行业机构,共同正向地引导和带动平面设计,推动最优秀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声和发展。
《设计》:深耕设计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当前平面设计教育体系?未来几年内,平面设计领域将面临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或变革?设计教育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或加强?
吕曦:在高校专业设置里,“平面设计”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已经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从名称上会发现它其实更注重设计的目标指向和过程系统,而“平面设计”的提法似乎更专注于设计或创意的正在进行,或更强调传统平面设计的媒介属性。
除了设计解决的功能外,视觉传达设计就形态而言最接近艺术创作,对美感的极度敏感和重视,直接反映到设计中对图形、符号、文字、版式编排等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极致追求。但与其他设计类专业更为不同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直接地设计“物”,而更多在观念树立、系统组织、人文审美、宣传推广这些非物层面。也正是由于它不设计具体的“物”,专业属性里强调的系统整合力和审美判断力,可能都可以从平面设计中引发出来,放到大设计、大艺术甚至是大交叉的通识课中,去为其他的学科专业补益。
未来发展里最大的变革因素是技术,它一定会加速迭代,我们原来凸显创意的部分,现在似乎都在以生成替代。此外,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迭代,很多设计项目都难以用哪一个专业去涵盖,我们在站稳本专业阵地的同时也需要跨出专业舒适区,加大多学科的学习和协同,其实这也是所有设计类专业必然面对的现实挑战。在技术驱动和语境变化下,设计教育还是应该从设计的本质出发,重新建构系统设计思维,强化学术学理与设计谱系的建设,借鉴并融汇他学科理论方法以促进实践创新。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顶级设计师打造,除了形式美学、行为美学、生活美学的持续倡导,包括设计服务系统观和设计伦理观的培养仍然是未来恒定不变的。
《设计》:请结合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看法给青年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吕曦:近些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驱动,大家在此洪流中朝着未知狂奔,但有时也可以停一停,回头看看,静心想想……回顾历史,曾涌现过许多杰出的设计师和经典设计作品,它们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深刻影响着设计的发展轨迹。
青年设计师和学生们有责任去思考,是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去构建不同认识维度下的设计谱系。例如,某种设计风潮的出现和发展往往受制于多种因素,如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和语境变迁。同时也可以从具体的设计作品入手,了解这些因素造就经典设计的深层缘由,揭示它们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此推演和树立设计背后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结合设计理论、设计批评和设计实践来构建设计谱系的过程,亦是回归设计的初心与责任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反思中不断丰富设计谱系的认识方式,探索新的时代语境下设计的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多样可能,为未来的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