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y源|杨建
制图|李馨宇
1972年的初夏的一天,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的郭康与几位美术工作者来到太行山,他们进入河北井陉县苍岩山,立即被眼前雄伟壮观的红崖长墙所震憾。郭康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之前未曾认识和报道过的地貌类型。
但直到1988年,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承担了这一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郭康这才有机会对这种奇特的红色崖墙地貌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并将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1992年,郭康在《地理学报》上发表《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一文,嶂石岩地貌才开始被世人所了解。
嶂石岩地貌是一种砂岩地貌。砂岩,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沉积岩,因易受风化剥蚀,在地表形成众多的地貌景观。最早被我们认识的,有流水侵蚀形成的丹霞地貌和荒漠区风吹蚀形成的雅丹地貌。
二十世纪末,地质学家们在张家界发现一种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它们以发育众多的棱角平直的高大峰柱林为特色,一经问世便惊艳世界,很快成为砂岩地貌的新宠和自然景观中的新奇观。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然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砂岩地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要么是峰柱状,要么是城墙状、堡寨状或岗垄状,它们兀立于地表,每处景观既醒目又相对独立。
砂岩地貌
摄影 | 杨建
借用建筑学中天地轮廓线的视角,它们更像一座现代城市的建筑群,在蓝天中勾勒出高低错落、棱角分明的轮廓线。而在太行山,我们看到的却是阶梯状的长崖、半圆形围谷或深切嶂谷,它们混同在太行山波状起伏的山体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
身临其中,只觉得赤壁丹崖,雄阔壮观,但它们似乎很难独立成景。这就难怪很多人都曾经多次穿行在太行山,却很少有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特殊景观和特殊地貌的原因。
请横屏观看
河南新乡八里沟嶂石岩地貌
摄影|杨建
郭康先生对总结出嶂石岩地貌的五大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为深大断裂快速抬升后遭流水侵蚀和岩石重力崩解而成,是太行山中南段的典型地貌,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历史与地方文化景观。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1972年,郭康发现太行山嶂石岩地貌"进入初选名单,虽最终未能进入30强,但嶂石岩地貌却引起了众多学者和游客的关注。有人将它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峰林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
嶂石岩地貌最典型的分布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赞皇县的嶂石岩景区。这里地处太行山主脉中段槐河上游,是“嶂石岩地貌”的发现地与命名地。
这里由红色砂岩构成的丹崖绝壁高达600多米,分为上中下三级,南北延绵20余公里,发育众多的幽谷深渊、奇峰怪石,独特的“Ω”型嶂谷。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嶂石岩地貌
摄影|杨建
其实,嶂石岩地貌广泛于太行山,山西的中条山也有分布,但基本上都在河北、山西、河南这一带。坐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就建在嶂石岩地貌之上。
嶂石岩地貌中最为突出的景观为长崖,它是山地夷平面被断层、河流切割产物,由为距今18亿年前元古宙的红色石英砂岩组成,长达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当地人称作“万丈红绫”。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层间之间的平台称作“栈”,宽10-30米不等,“栈”上灌木、草丛覆盖,如飘带缠绕在红崖之间。
请横屏观看
河南新乡八里沟 嶂石岩地貌形成的长崖
摄影 | 杨建
长崖被流水分割便形成断墙,长数十米至数百米,高也是数米至上百米,它们陡直壁立,顶平如台,似高墙蜿蜒。断墙进一步分割,则形成方山,它们四周陡壁围限,顶部仍保留着平台,如桌子悬浮。这些平台上甚至阡陌纵横,村落井然,形成南太行特色鲜明的聚落,恍若世外桃源。多有历代名士流连其中,隐世修身。
方山进一步崩塌将形成台柱、塔峰等残余地貌,这是嶂石岩地貌发育的最后阶段。之后山体进一步崩塌、削低形成低丘和残丘,嶂石岩完全失去雄阔之势,就此消亡。
嶂石岩地貌的另一个突出景观就是峡谷。石英砂岩、灰岩之间的垂直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下逐步扩大,在长崖和断墙崖壁形成宽仅数米,高百米乃至数百米的深邃峡隙。它们未穿透长崖和断墙,而是悬挂在陡壁上,称之为裂隙谷。
嶂石岩地貌形成的峡谷景观
摄影|杨建
裂隙谷进一步受到侵蚀则形成障谷,亦称“一线天”。“Ω”型障谷是嶂石岩地貌中广泛发育的奇特峡谷,它们在平面上呈半圆形,又被称为半圆形围谷或盘状谷。其上游为陡崖封闭,流水从陡崖上以瀑布形式下泄,是线状流水溯源不均匀侵蚀的结果。
有的大型“Ω”谷中还有数个小型“Ω”谷 ,组成了“Ω”型套谷。以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景区的回音壁最为典型。其半圆直径90米,弧度250长,弧长300米,后壁陡崖高达百米。
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景区
图源|图虫创意
嶂石岩地貌的形成,间接反映了地壳的活动状况。当地壳迅速抬升断裂活动加剧,外动力以深切、崩塌和溯源侵蚀为主,则形成长崖、断墙、峡谷等景观;
当地壳缓慢抬升,外动力以侧蚀和谷坡后退为主,则更易形成台柱、塔峰、低丘和盘状谷地貌;当地壳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外动力以夷平、风化为主,主要形成山麓剥蚀面和山地夷平面。
嶂石岩地貌之所以特别,首先是因为这里的岩石特殊。形成嶂石岩的岩石是距今约18亿至15亿年前,在海洋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红色石英砂岩,在地层学上属于中元古界长城系。
这种岩石要比形成丹霞地貌的砂岩、砾岩、泥岩更加坚硬,在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下,才能将嶂石岩的“嶂”体现得最为充分。而岩石呈红色调是因为岩石形成时,处于浅海氧化环境,岩石中的铁主要为红色色调的三氧化二铁。
流水侵蚀后形成的水洞
摄影|杨建
而嶂石岩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有独特的造景动力,这就是楔状侵蚀作用和水平掏蚀卸荷作用。楔状侵蚀不同于丹霞地貌和张家界峰林地貌那样将山体从上向下直接切割成豆腐块状。也不像花岗岩地貌从山石棱角风化,形成斜坡;而是以竖直的沟缝发育形式从山体一侧向陡壁楔状切人,形成竖直沟槽。
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是由于岩性的差异风化,导致崖墙之间软弱层被掏蚀,形成凹腔,进而引起岩壁不断后退。两种作用的结果导致嶂石岩地貌主要以负地貌为特色,这也是丹霞地貌和张家界地貌看上去更突兀于地貌,而嶂石岩则更低调隐忍的原因。
其实,嶂石岩也并非没有知音,李白说它“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苏东坡说它“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明代诗人乔宇说它“岩半花宫千仞余,遥观疑是挂空虚。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这些诗词将嶂石岩的奇特与雄壮体现的淋漓尽之。
嶂石岩地貌
摄影 | 杨建
而嶂石岩地貌最为发育的太行山是中国最重要的山脉。它处于地形阶梯的过渡带上,恰好是这些关山重重、红崖叠障的壮阔嶂石岩,完美呈现出了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转换陡跌带上的精彩绝伦。
在中国历史地理的宏大叙事中,学者唐晓峰认为太行山、秦岭二山是关键,因为此二山与中原对接,其间函谷隘道,乃中华咽喉。而中原王朝,也只有拿下太行、中条,才能连接东西,才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因此,太行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需要突破的山脉,也许正是因为有障石岩的重崖叠障,才有《禹贡》“随山浚川”的创举,也才显现出跨越山脉的不易,也才显现出“太行八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太行八陉穿越这里,天下九塞亦大半也在这里,嶂石岩的长崖、断墙是障碍,但之间的峡谷、河流则成通道。因此这里既是要道,又是雄关。
嶂石岩地貌
摄影|杨建
曹操在《苦寒行》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太行险关难过,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修建在嶂石岩的挂壁公路是现代人的“陉道”。
在南太行,人们在悬崖绝壁上,硬生生地开辟出多条挂壁公路,如山西陵川县的锡崖沟挂壁公路、昆山挂壁公路、陈家园挂壁公路,河南辉县的回龙挂壁公路、郭亮挂壁公路。
南太行山上的挂壁公路
摄影|杨建
它们穿行在峭峡悬壁,盘迴在千峰霄汉,亘如长虹,横色天际,令观者胆颤魄骇,行者心摧魂散。
摄影作者:杨建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
中国红层科考首席摄影师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撰文|李忠东
摄影|杨建
编辑|李馨宇
部分图源|图虫创意
海报图源|杨建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