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史故事专栏】

白云山高,卓立农科黉门;珠江水长,位列一流学林。回首相望,从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代代华农人微光成炬、聚力一流,为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贡献力量。

在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5年华诞之际,让我们重新撷取校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汲取脚踏实地、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天,带你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生物防治之父”、华南农学院教授——蒲蛰龙。

在60多年的科教生涯中

他勤奋耕耘,潜心研究

常常去一线,时时下稻田

他率先推广和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创建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方面

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他是勇于探索生物学科前沿的开拓者

也是桃李满园的教育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蛰龙(1912-1997)

广西钦州县(原属广东)人

练“昆虫分类”之功

壮“科学救国”之志

1912年

蒲蛰龙生于云南

从小就表现出对草木及动物的喜爱

蚂蚁、壁虎、蜻蜓等都是他观察的对象

他刻苦好学,同情农民

深为中国农村的贫穷

农业生产的落后而痛心疾首

萌发了要为中国农业的改造和发展

为农民的幸福做点实际贡献的想法

1931年

蒲蛰龙考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系

选择昆虫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大学期间

蒲蛰龙针对广东各地松林大面积

为松毛虫所害的实际情况

亲自到林区找松毛虫喂养

细心地观察松毛虫的

形态结构、生活规律和生命过程

探寻防治松毛虫的有效方法

1935年

蒲蛰龙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

他的论文

《松毛虫形态、解剖、组织及生活史的研究》

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首篇较全面论述和

防治松毛虫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文献

获得了中山大学农学院颁发的

“毕业论文奖”和“优秀成绩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蛰龙在简易的中山大学农学院养虫棚饲养松毛虫

同年,蒲蛰龙考上

燕京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

师从世界著名昆虫分类学家胡经甫先生

专攻昆虫分类

硕士毕业后,他回到广州

被聘为中山大学农学院讲师

开启了教师生涯

1939年秋

中山大学在大后方云南澂江复学时

深入乡村林区

调查当地的农林业资源及作物生长情况

在这里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用微生物细菌防治蔬菜害虫菜青虫的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蒲蛰龙和利翠英在研究平腹小蜂繁蜂箱

1946年

蒲蛰龙获美国国务院奖学金

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

蒲蛰龙毅然选择归国

倾毕生所学为祖国的

昆虫生物防治科教事业奋斗终生

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蒲蛰龙在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任教授

作为昆虫毒理研究室的一员

他与赵善欢等杰出的学者

一起在害虫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以虫治虫

成就害虫生物防治

蒲蛰龙是虫害的救星、农民的益友

“以虫治虫”促进生态平衡的绿色发展理念

是蒲蛰龙开展昆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初心

也是他研究的强项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蒲蛰龙开始研究和利用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

他在广东顺德县建立了我国首个赤眼蜂站

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该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同

被誉为“中国独创”

这项研究与试验的成功也使得

蒲蛰龙成为中国将“以虫治虫”

从实验室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中的第一人

此后,他在“以虫治虫”的领域

又相继取得了各种显著的成就

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

开展柞蚕放养科学实验

并对危害粮、棉、蔬菜的斜纹夜蛾的

核多角体病毒进行系统研究

针对吹绵蚧对木麻黄防风林的危害

他从苏联引进

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以防治吹绵蚧

起到了“一劳永逸”的良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蛰龙在实验室研究昆虫

除此之外

蒲蛰龙对我国一千多年前

“以虫治虫”的方法加以总结和改良

利用黄猄蚁很好地防治了柑橘害虫

解决了许多农业生产出现的实际问题

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

蒲蛰龙不仅在“以虫治虫”方面

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以菌治虫”领域也颇有建树

早在20世纪40年代

蒲蛰龙就开始关注微生物治虫

为深入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的研究

他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

带领年轻教师进行了

对昆虫类立克次氏体及昆虫疾病的

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为弄清昆虫病毒的超微结构

他废寝忘食地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

并利用昆虫病毒进行了大量田间试验

该项研究为昆虫病理学的研究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蛰龙指导学生

60、70年代

蒲蛰龙先后创立

中山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昆虫学研究所

80年代初

身为广东省防治松突圆蚧

技术顾问组副组长的蒲蛰龙

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

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策略

引进花角蚜小蜂,控制了当时被称为

“森林大火”的松突圆蚧的危害

经过近30年的深入研究

1985年,蒲蛰龙主持的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项目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年建立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的一系列成就使得

生物防治害虫的理论及实际应用

不仅节省了喷施农药的开支

确保农田丰收

还有效降低了农药残留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促进绿色生态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敬事业德高望重

育英才为人师表

蒲蛰龙不仅是一位

德高望重的科学工作者

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学成归国后

蒲蛰龙先为中山大学教授

后又兼任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场长

(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前身)

1952年

在华南农学院任教授期间

蒲蛰龙培育出的一批批优秀学生和

开展的科研工作

都为今日华南农业大学的

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

能够被评为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2年

蒲蛰龙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

他在生物防治的理论和实践上

硕果累累

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

为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防治事业

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蛰龙指导学生

华南生物防治之父

1980年

蒲蛰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提出了

“以发挥天敌作用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策略”

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

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专家认为

这是“最合理的水稻害虫防治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蛰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证书

同年

蒲蛰龙荣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最高荣誉奖“优秀成就奖”

1991年

美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杂志

评价蒲蛰龙院士为“华南生物防治之父”

蒲蛰龙将一生献给了生物防治研究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

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出版专著6部

其研究成果荣获

多项国家级、省级、部级奖励

他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和认可

1997年12月31日零时45分

这位功勋卓著的一代昆虫大师

因病医治无效

在广州溘然辞世,享年86岁

人如其名,终其一生

蒲蛰龙教授

深耕于农田,“蜇伏”于民间

其朴素的名字扎根于大地

真实地镌刻在农民心中

他的事迹亦将鼓舞一代代华农人

勇于向下扎根

为建设农业强国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这位华农文学少女,写下自己的“大女主剧本”!

▲79岁院士发起“强农”基金,他还讲了三个故事!

▲冲刺在即,考前划重点!

资料来源 | 《璀璨华农•人物传(第1辑)》(编写:陈源 曾卓凡 武璀璀 许馨尹) 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业绩特辑《稻花香》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方日报 广东科技报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蔡莉莉 古力豪 宋宇玲 吴蒋琳子

初审 | 费思迎 安沛

复审 | 陈芃辰

终审 | 钟耿涛

点赞⬇️ 在看⬇️

深情缅怀蒲蛰龙院士!